員工分紅配股改採市價課稅的政策最近引起許多討論,也成為網路上最熱門的話題。但是,在許多唇槍舌劍中,大部分的觀點都是對立的,出身高科技業的員工絕大部分反對,認為這種措施會讓高科技業的人才獎勵誘因減少,而且無法吸引海外人才回國,因為國內高科技業的薪資水準比其他國家都要低許多。
至於非科技業的人則一面倒地支持這個作法,認為科技業長期以來享受太多優惠,現在是到了該重新檢討的地步了,更何況用市價課稅本來就是天經地義,否則怎麼對得起那麼多股東。
不過,倒是有一個署名為「台積電副理」的網友,卻從股東的立場出發,把新的紅利課稅方式用到台積電員工身上,結果得到「台積人的財富,有九○%是來扭曲的稅制,不完善的金融法令以及睜一眼閉一眼的政府官員」的結論,而且政府如此課稅,「只是把原來股東犧牲的部分收回國庫」。這個網友署名台積電副理,但是這麼嚴厲的批評似乎不像自己人的口吻,至於他的真實身分恐怕也沒有人知道。
也有一個從很「陰謀論」角度出發的看法,認為最近政府的許多動作,其實背後的路數很清楚,目標就是達到全面課徵證所稅。政府先放消息要對科技業課稅,因為這批人賺最多錢、繳最少稅,課他們的稅符合社會正義,那些非電子業、早已看得眼紅的人一定支持;科技業雖然很不爽,但只能乖乖繳稅。
可是,科技業被奪走了這個鼓勵員工及人才的誘因,最後也會發出不平之鳴,明明最不公平的是那些靠股票賺錢的大股東,以及在股市興風作浪的炒手,徵他們才對呀!於是輿論開始支持開徵證所稅,政府最後的目的就達成了。課徵證所稅這種前政府做不到的事,新政府也不會提,但是讓對立的產業互咬,頭頂上光環較亮的科技業出來主張課徵證所稅,政府樂得順水推舟,達到最終目的。
當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政府如此課稅,電子業當然就有方法逃避。如果政府把成本轉嫁給科技業員工,那麼公司為了員工的福利,當然可以再把這種成本轉嫁給公司。例如原來給員工五百萬元,現在稅多課了二百萬元,實質收入只有三百萬元,那何不把員工分紅再提高到七百萬元,反正大部分公司對員工分紅的比率都訂得很寬鬆,那麼即使政府又抽走四成,員工也還有四百二十萬元,只比過去差一點點。但是,公司配給員工的紅利大幅增加,最後犧牲到的還是股東的利益。
當然還有比較過分的,電子公司用轉投資公司買進自家的股票,然後再發給員工或讓員工認購,如此讓轉投資公司出現虧損,但是依然可以獎勵員工,這種方法其實已有公司採用,未來政府課稅政策轉變,說不定用這種方式獎勵員工的公司也會越來越多。
不過,從最近新政府的許多產業政策來觀察,減少對高科技業的獎勵似乎已成為新政府的施政主軸,政府忽略了過去科技業讓台灣經濟順利轉型,並且讓台灣的體質得以比其他亞洲國家更健全,看不到這些也就算了,許多施政又缺乏完整的規畫及事前溝通,結果三天兩頭丟出一個難題,給整個產業造成不少困擾,新政府才剛上任沒多久,就已經讓許多原本抱著期待的人失去不少信心,恐怕這才是政府與產業之間最大的損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