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美網路股演出近乎崩盤走勢、 英國曾威風八面的 Boo.com 在五月十八日宣告倒閉後,摩根士丹利添惠( Morgen Stanley )發表了一份名為「勝者囊括」的亞洲入口網站報告( Asian Portal Report-Winner takes All ),預測二○○四年,亞洲地區成功的入口網站只有五家,但他們均屬巨無霸,市值最少一百七十億美元。
「從非常單純的一個開端起源,千變萬化的各種族群就此出現了。這演化的過程和結果是多麼美妙, 多麼不可思議。 」十九世紀生物學家達爾文( CharlesDarwin )在提出物種演化理論的《進化論》中做此結語; 而到了二十世紀末,致力探究網路經濟社會的許華茲( Evan I. Schwartz )在《數位達爾文主義》也以同樣的結論描述網路時代的生存競爭!
在今年三月以前,所有人也都用和達爾文、許華茲同樣的心情,齊聲同讚網路科技所帶來的新世界是多麼美妙、所打造的新經濟是多麼不可思議。
但在三月後的兩個月內,被全球網路公司視為天堂入口的美國那斯達克(NASDAQ)、最純粹的網路指標——道瓊網路股綜合類股指數( DJINET Index ),都以近六成的跌幅走勢,對原被投資人捧為天之驕子的網路股進行了一場上沖下洗的震撼教育。一瞬間,網路股似從夢土摔落至泥淖,而落井下石者更比比皆是。
的確,股價大跌讓不少投資人的荷包縮水,也讓許多創業家的紙上財富化為雲煙,更讓許多人對網路的前景打上一個大問號。但評估一個新興產業的發展,難道只有股市和股價這一個指標?如果是,這樣的市場未免太過投機。
高估兩年內發展 低估十年後影響
過去一年來,搭乘網路快車以搶發順風財者不少,美國如此,台灣更甚。而今股市下挫是戳破了快轉的網路產業所附發的泡沫現象,但資金並沒有跑掉、堅守在崗位上的經營者還是大有人在,難道因為一時的修正就要將網路打入「冷宮」?如果是,這樣的環境對產業發展也未免太不利。
「對於網路, 太高估兩年內的施展,太低估十年後的影響!」比爾蓋茲( BillGates )在一年前說的話,如今似已印證了一半。尤其這樣的說法,還是針對花了五十年時間才發展出網路的美國,而台灣不過才用十年時間複製,但卻想在一年內收割網路市場化之後的果實,恐怕只有「揠苗助長」而已。
其實,若按「演化」而言,網路產業應有著從基礎建設層、技術層到應用層的展進程,所謂的基礎建設層包括網路相關線路、設備的製造廠商,以及包括固網、無線、NAP、NSP、IAP、ISP 等提供 TCP/IP 服務的相關廠商, 是讓網際網路得以運作的基礎產業。 技術層則是提供伺服器軟體、網路安全、NSI、 ASP、科技顧問、技術支援等網路技術廠商,讓網路上的各種創意、服務、應用、內容得以有效實現和傳播的中間產業。而應用層則是實質提供內容和服務,讓網路世界多采多姿的服務性產業,無以數計的各種網站、網路軟體及電子商務服務,都是屬於這一層的產業。
可是台灣卻在基礎建設層未見成熟、技術層未有效整合時,屬於應用層的入口與各種內容與服務網站便大量卻單槍匹馬地進入市場,不但投入大筆資金在建置與增加設備,同時也花費不少時間、人力和金錢在教育市場與消費大眾。
戰況日趨殘酷
不過,許華茲也說,消費大眾的習慣改變,也屬於環境變革的部分,隨著時間的過去,習慣會逐漸形成;此時,漫無目的的網上瀏覽會愈來愈少,取而代之的是非常選擇性地支配著相當有限的注意力。也就是說,當最初的網上閒逛和實驗逐漸轉化為信任和忠誠,同時,網路也確實變得愈加便利好用,則不僅使用者大增,急於進入市場的廠商也會大增,爭先恐後的結果,免不了一場殘酷的競爭。
在美國,率先登場且競爭最激烈的領域就是入口網站;而今,這戰場顯然在亞洲、尤其台灣都已形成。而經過先期的投資、行銷與經營,市場也的確出現資金、流量與營收集中化的現象,像台灣就產生了奇摩、網路家庭及蕃薯藤三大品牌。
但包括高盛( Goldman Sachs )、亞科網( techpacific.com )、漢宇網路等投資機構對台灣有著同樣的疑慮:台灣的市場規模能養活多少家網路公司?摩根士丹利添惠更以「勝者囊括」的亞洲入口網站報告,預測二○○四年時,亞洲地區的入口網站將只剩五家巨無霸領導著市場,而這五家入口網站的市值至少達一百七十億美元。
台灣市場規模小 華文市場不存在
在五家巨無霸中,其中必定有兩家來自市場規模比兩岸三地還大的日本、韓國,而整個大中華區能有三家名額,前美林證券日本網路首席分析師尼吉(Mahendra Negi )就指為太樂觀,尼吉甚至認為,網路雖具全球化( Globalize)的特性,但實際的經營還是非常的本地化( localize ),雖然兩岸三地市場因語文區隔不大, 以致業者常以大中華( Great China )為經營版圖,但實際上,各地的經營差異甚大。這似指並沒有所謂的華文市場,有的話市場大部分也只會是在中國大陸!這樣的市場看法,對近來一直喊要打進「華文市場」的台灣網路業者,尤其是入口網站業者來說,無疑澆了一盆冷水。
對此,亞科網執行長陳覺忠表示,至目前為止,台灣入口網站根本還沒進入大陸市場,而在資本市場調整,以及愈來愈多中國大陸網路公司在美國上市後,台灣業者要再進入大陸市場,不是靠公司的資金規模,就是要靠策略聯盟或合併了!
漢宇網路總裁黃齊元的另類說法則頗為一針見血:「是有華文市場,但不是靠內容,而是華人業者之間的合作!」市場資源對品牌確實有集中化的傾向,但整個華文市場不可能只有一家,如果能在台灣做到最大,可運用此優勢與別地區具不同優勢的業者結合,同樣有機會成為霸主之一。而對於結合的方式,黃齊元建議除了著重自身的茁壯( build up ),也可多方進行換股、合併、聯盟等交易(deal )。
要論公司資金規模,至今尚未有一家上市的台灣網路業者,的確還不具條件,雖然台灣網路公司具有創意、內容與業務經驗等優勢,但「轉虧為盈」是創投業者認為台灣網路業者必須解決的當務之急。尤其目前台灣入口網站已錯失先前在美國那斯達克掛牌上市的良機,現面臨市場日趨保守的氣氛,經營壓力不可謂不重。所幸,以奇摩、網路家庭、蕃薯藤的「燒錢速度」( burnrate )至少還可撐四年,而如果今年營收又能達到各家預估的目標,也才有機會和本錢進攻更大的市場。
至於獲利的模式,除了主要的廣告收入之外,電子商務似乎是各家規畫的另一重點,包括蕃薯藤、網路家庭,不但有大力發展電子商務計畫,更成立電子商務部門,而面對新的商業模式,人才難覓、物流配送等問題,入口網站能否突圍成功,下半年將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