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因立委強迫行庫投資創投基金而聲名大噪的創業投資( Venture Capita)公司,原本是因政府為推動科技事業發展而引進的事業,在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也一直扮演著幕後推手的角色,但經過這一波的風雨,創投卻幾乎被視為台灣黑金政治體制的一環,實令業者氣結。
李國鼎與徐立德聯手推動創投
台灣創投業的發展,則可回溯到民國七十二年,當時總統府資政李國鼎與行政院副院長徐立德到美國考察時,發現創投事業年投資報酬率在七○%至八○%的創投基金比比皆是,且對美國高科技事業發展有積極的貢獻,相對於當時台灣正萌芽的科技產業,往往苦於資金短缺而無法進一步發展,因此,李、徐兩人返回台灣後,行政院即著手訂定「創業投資事業管理規則」,正式將創投事業的精神與觀念引進台灣。而為藉由創投基金輔助我國科技產業的發展,我國創投事業管理規則特定明訂創投事業的投資,在一般製造業的投資額度不能超過實收資本額的三○%,換言之,七○%以上的資金,必須投資在包括通訊、資訊、消費性電子、半導體、精密機械與自動化、航太材料等十餘項策略性獎勵發展的所謂科技產業。
而我國的第一家創投公司||宏大創投公司,在民國七十三年十一月十四日成立,宏大創投基金也募集二.五一億元的資金,其主要股東即為宏碁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大陸工程殷琪等多人。該基金用以投資的國內外科技產業,包括了國碁電腦、德碁半導體、美格科技、揚智科技等十家公司,以現在的眼光衡量,或許會認為隨著這些公司的發展,宏大應賺得不少錢,不過,由於民國七○年代台灣的科技產業仍屬萌芽階段,換句話說,這些產業在當時都是燒錢的產業,加上七十九年國內經濟不景氣,宏大所投資的事業,要不是慘淡經營,要不就虧損嚴重,因此,宏大創投雖是我國第一家創投,卻幾乎稱得上是賠得最慘的一家創投。
創投從燒錢到賺大錢
宏大之後所陸續成立的中華、漢通、台灣、和通、國際等公司,則隨著日後台灣創投環境的改善及科技產業的起步,而有了較為平穩的發展,不過,這段期間仍屬創投產業辛勤耕耘的播種期,基金投資人除了在高風險環境下捧一大把錢去堆砌一個夢想外,根本還談不上所謂高報酬。也因此,即使到了民國八十三年,台灣第一家創投公司成立已屆十年,當時成立的台灣的創投公司不過二十一家,在這個屬於台灣創投事業發展草創期,創投業可謂都是在市場上悶著頭幹。
但之後隨著台灣高科技產業的迅速發展,並成為台灣產業發展主流後,創投公司所投資的電子公司一家家上市,並隨著股市的發展而股價飛漲,創投公司的投資效益啟動,逐漸由耕耘期進入了收割的階段,高報酬的效益隨著台灣科技產業的發達而日益明顯,創投事業也由當年賠錢、不看好的產業,變成了賺錢,甚至是賺大錢的行業。
自八十五年起,台灣創投公司的增長速度全面加溫,在這股創投熱潮中,除了原有老字號的創投公司以其良好的信譽及操作績效,不斷成立新的創投基金公司吸引老客戶的加碼投資外,部分過去原本靠創投基金投資而發跡的上市公司,從產品銷售及股市上賺得大把大把的金錢後,也回頭成立成了新的創投公司,由被投資者變成投資者,玩起高報酬、高風險的冒險事業,更有部分來自金融服務界或科技產業界的專業經理人,憑著專業的素養與廣闊的人脈,開起所謂「個人創投公司」,整個創投業進入空前活絡期。
總計最近這四年來(八十五年至八十八年底)申請准核的新創投公司家數,分別是八十五年的十三家、八十六年的二十五家、八十七年四十五家、八十八年四三家,總計在四年內申請獲准的新創投公司達到一百二十六家,相對照於七十二年底頒訂「創業投資事業管理規則」到八十四年底,整整十二年間台灣不過成立三十四家創投公司。總計到去年底為止,獲准成立的創投申請案達到一百六十家,其中,扣除部分已轉型為開發公司或管理公司及取消設立者共十家,實際上在台灣金融市場運用的創投公司達到一百五十家之多,而累計實收的創投基金資本額亦達到一千億元左右,這樣的規模,讓台灣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創投事業第二發達的市場。
高科技產業最重要的推手
平心而論,台灣創投業在這十幾年來台灣經濟發展,特別在高科技事業的發展上,確實是扮演著極為重要的推手角色。依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的統計,在過去十六年間,創投業投注在科技產業的資金,至少在七百億元以上,所投資的公司超過四千家以上,而其所帶動我科技產業的資本形成,也超過五千億元的規模,由於創投業對草創期科技公司的投資,提供科技團隊不虞資金匱乏的發展環境,有效推動台灣科技產業的生根茁壯,因此,創投業相當自豪地表示,台灣創投事業的發展史幾等同於台灣科技產業的發展史,而若沒有當年李國鼎的引進、沒有當年創投業者的冒險投資,就沒有今天台灣的科技產業。
近年來台灣創投業吸引愈來愈多人的參與,除了包括投資抵減等政策面的支持外,拜高科技產業發展之賜,幾乎每家創投公司都大發利市,才是吸引眾多投資者競相投入的主要誘因,不過,當前的熱絡景氣,卻也讓創投業者感到未來的經營壓力。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王伯元即表示,創投事業是相當勞心的行業,為了讓每筆投資的風險降至最低,創投業者在投資評估作業時,必須投注相當高的人力做研究,市場競爭的結果,好的研究人才難求,好的投資案也競爭激烈,因此,未來創投業勢必進入白熱化的爭戰。
另外,創投公司投資抵減的優惠已取消,過去積極參與創投事業的個人與產業,勢將大幅減少對創投的投資,創投面臨資金匱乏的壓力,而原本創投業者希望藉由創投公司能上市上櫃,以及銀行業、保險業對創投公司投資上限的取消或提高,增加資金的來源,如今經過立委諸公們這麼一番折騰、染指,業者已不敢過寄望在短期內創投業能有上市上櫃的機會,更不敢、也不能透過立委去遊說修法提高銀行業、保險業對創投的投資上限,因此,在可預估的將來,台灣的創投業勢必在高風險、高報酬外,另加入一項高競爭的產業特色,而對想投資創投基金的投眾者而言,未來參與創投的風險,也可能相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