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主權交還中國就要滿兩年,香港也慢慢有一些變化。例如很多香港學者都覺得香港的媒體自我設限,而使言論自由下降很多。但一般人更注意的是:香港經濟變壞了。其實香港經濟變壞倒不一定都是政治地位的改變所造成,外在環境的改變及香港和中國大陸經貿往來密切更是重要原因,而這種變化,也和政治及言論自由的喪失一樣,值得我們警惕。
近年香港經濟不好的原因之一,是金融風暴造成東亞地區普遍不景氣。不過在四小龍中除南韓本身發生金融危機之外,和香港較類似、位在東南亞中心的新加坡,表現仍比香港好很多,我國更維持近百分之五的實質成長,因此香港經濟變壞有它本身的原因。原因之一是香港經濟特別依賴服務業而製造業比重較低,但金融風暴對服務業的出口影響較大,因此香港經濟所受的打擊也較大。新加坡則仍有相當比率的製造業,我國的出口更絕大部分來自製造業,因此所受的影響較小。
對香港經濟傷害更大的則是香港和中國大陸經濟的結合。香港近年失去製造業的主要原因,就是和中國大陸經濟密切結合,大部分工廠都移到中國大陸去追求更低的工資。這種香港服務業廣東製造業的做法一開始也還算順利,不少人甚至認為這是前店後廠很有利的分工。但隨著製造業移到深圳廣東地區而使這些地區生產和經濟快速發展之後,中國大陸本身的服務業也自然發展起來,並和低成本的產品結合,回過頭來形成對香港強力的競爭。以致目前很多香港人到深圳去買日常生活用的東西,甚至到深圳用餐,有些香港人開始到深圳找工作。
香港和中國大陸經濟密切的結合,已很難避免香港和廣東深圳地區經濟逐漸拉平的作用。大部分在深圳較便宜的生意都會逐漸移到深圳或鄰近地區,於是兩地相同品質的產品或勞力價格也自然會拉到比較接近的水準,因為只要香港某類產品或人力的價格高很多,使用者就會跑到深圳或中國大陸去降低成本。而由於中國大陸平均所得及工資遠低於香港,這個調整過程就會伴隨香港多數人薪水的下降,以及產業的外移而不斷發生,而香港也就必須面對痛苦的調整過程,以及經濟成長趨緩甚至停滯的結果。
從香港的經驗來看台灣,首先我國必須繼續重視製造業的發展,因為絕大部分國家都不能只靠服務業來維持高所得水準,香港目前也已努力想恢復發展製造業。想以服務業和外國製造業分工做為主要甚至唯一的發展方式,不只可能較不安定,同時可能逐漸連服務業也要出走。其次,即使是製造業間的分工,我國對中國大陸及東南亞的投資逐漸往中上游產業發展的趨勢,也表示在國際密切往來的情況下,表面上很理想的國際分工,也很可能造成產業逐步被低工資國家吸引過去的風險。高所得和低所得地區密切往來所帶來的產業外移及多數勞工薪資可能被拉下來或失去工作機會的現象,也提醒我們不要只顧利用開發中國家的勞工和市場,而忽略和先進國家合作,以及自己發展新技術與產業的重要性。
此外,香港言論不再像以前那麼自由的現象表面上雖是政治問題,但實際上香港的法規並沒有明白限制言論的自由,政治氣氛和媒體的態度反而是實際上使言論自由程度下降的重要原因。而這種氣氛和態度,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香港廠商對中國大陸經濟的依賴,而使廠商和資本家都不願意得罪中共所造成。因此國人應該了解,我們要避免被中共併吞,不只是在政治和軍事上要有抵禦中共的決心,經濟上被吸收而變成政治實質上被併吞的危險也不可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