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立法院的年度總預算約七.一五億元,平均花在每個立委(含增額立委及老立委共二九七名)身上為二四○萬元;十年後,立法院的年度預算增為三三.五億元,二二五名立委平均每個人每年要花掉國家一四八九萬元的經費,這還不包括今年立法院三黨協商通過的二四一億元遷建費用,以及立委們私下從納稅人荷包裡「歪哥」的錢。
九九年下半年及二○○○年總共為數二.二兆元的中央政府總預算,在立法院歷經約四個月的審查,結果在新修訂的議事規則下,國民黨從各委員會到全院聯席會都以人數優勢獲得壓倒性的勝利,許多情況更是以朝野協商定案,甚至出現院會開不到一個小時就宣告休息一整天的情形,二百多名立委能夠舉舉手表決的機會少之又少。換句話說,立委能夠打混度日的機會,隨著本屆立委總數的上升(比上屆多了四十一名)而增加不少。
此外,立委的質詢品質也似乎因人數的增加而下降,在每個委員會開會時可以清楚觀察到,登記發言的立委們總是在快要輪到自己的時候才現芳蹤,對之前的問答無法掌握,關心的焦點也多半浮面、跟著媒體新聞跑,使得備詢的官員得一再回答類似問題,煩不勝煩也就罷了,但立委的「狀況外」卻讓行政官員更好「混」了。
可悲的是,跟國民大會比起來,立法院倒可以「一百步笑五十步」了。三百多名「無給職」的國大代表每年要從國庫裡掏走十億元,平均每年花在每個國代身上三百萬元。國代修憲的品質就更不用說了,除了積極爭取擴權、自肥外,幾乎每次的實質修憲內容都是由黨中央、黨高層定案,國代們只是舉手當橡皮圖章,就可以「睡覺睡到自然醒,打球打到腳抽筋」。
然而台灣憲政體制遲遲無法正常調整的最大問題,就是出在這群手握修憲圖章的國代身上。至於進了冷凍庫裡的台灣省諮議會,二十九名諮議員,其中有不少過氣政客,每年還向國庫伸手要近三億元,包括「出國進修」、考察、公關等費用,而諮議員們雖然曾經面見總統,表示自己「無事可幹」,卻除了定期大會外,還編列了逾一百萬元的臨時大會費用,情節之荒謬,比起國代、立委有過之而無不及。
除此之外,別忘了台灣各縣市,加上北、高兩直轄市,還有總數九八五名的議員,以及為數三七二六名的三○九個鄉鎮市代表。這些議員的整體水準,不問可知。從中央到地方共計約五二七○名的民意代表,在台灣約九六○萬勞動力當中占了超過千分之五的比率。
如今,不論是民進黨要求的公民投票入憲,或是國民黨提出的創制複決法案,直接民主的潮流在台灣已有升高趨勢,也就是說,民眾越來越體認到台灣的民代已不足以代表民意,要想追求實用、切身的公共政策,不如自己來。至於「人滿為患」的各級民意代表們,最好趁早「輔導轉業」,別再浪費人民血汗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