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住宅的建造過程需要一群專家的協力合作才能完成,在取得土地後,不僅在規劃設計上打造與周遭鄰里共好的空間設計,在施工過程也要嚴格監管以提升品質與安全,與一般的建案相比,社會住宅的建造其實還要更講究,為的是提供民眾一個安心、舒適的生活環境。
「這次社宅展的主題《我們+》,其意涵也包括要共同組成『家』,需要大家一起『加』入。」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社會住宅部副主任許國璋說。
在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館,「《我們+》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於9月23日至10月1日舉辦,其中在26日的沙龍講座,由國家住都中心工務一組組長吳佳娜、工務二組組長葉韋呈,以「社會住宅:臺灣製造」為題進行分享。
善用自然通風與採光設計,滿足民眾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
近年一般民眾對於社會住宅的接受度普遍都相當高,但也有民眾對於社會住宅不熟悉,聯想到以前的國民住宅印象,但其實社會住宅和國民住宅完全不一樣。社會住宅是只出租不販售的,且在規劃設計和營建品質也大幅提升,要求的標準甚至高於許多民間大樓。
過去幾年,吳佳娜和葉韋呈分別負責社會住宅的規劃設計,以及工地現場管理的工作,在社宅展的沙龍講座上,他們與大家分享了社會住宅的興建背後,專業團隊到底下了哪些功夫,以提供民眾安心與舒適的居住環境。
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工務一組組長吳佳娜(右)、工務二組組長葉韋呈(左)在9月26日的沙龍上,跟大家分享社宅在規劃設計、施工階段等環節所下的功夫。
「蓋社宅除了品質好,還要照顧到住的人的感受、鄰居的感受,社宅有很多責任。」吳佳娜說,國家住都中心不只負責設計與興建社宅,也負責後續管理問題,在規劃設計上就要考量到住戶、周遭社區的共好關係,像是社宅的托嬰、高齡照護、幼兒園、停車場等設施,對周遭鄰里來說也會帶來效益。
吳佳娜舉例,社宅的開放空間是一般民眾都可以進來的,所以從外部到內部的開放空間,在設計上幾乎都沒有門檻或是設置很低的門檻,考量的是老弱婦孺、娃娃車、輪椅都可以順暢通行的需求,且為了讓通行更舒適,走廊有一定寬度,在條件允許下,若走廊太長的話中間還會設有自然通風與自然採光,以營造更舒適的環境。
從設計到施工階段層層把關,以維護施工品質與安全
另外,許多民眾都很在意住宅是否有對外窗,因此除了客廳之外,社宅的所有空間幾乎都有自然通風設計。吳佳娜也提到,在社宅管理中,許多民眾常常反映的是聲音、噪音的問題,所以在規劃設計上會添加隔音墊,以減少樓上樓下的干擾;針對地點在市區或是捷運附近的社宅,窗戶玻璃是雙層玻璃,窗戶一關可以減少很多噪音。這些細節要求,都是提升生活品質的有效做法。
許多社宅在規劃設計上都考量到周遭社區的需求,像是如何善用開放空間來提升居民、周遭鄰里的生活機能,讓社宅成為提升社區凝聚力的一個重要場域。
而要有良好的建築體質,施工品質很重要。葉韋呈說,建築工程必須由人力來完成,為了控管品質,採用了施工三級品管作業,從營造廠的品質管制、監造廠商的品質查證,到業主的工程督導,層層檢查、層層把關,再加上結構專業技師駐場以及獨立第三方查證機構不定期到工地查證,總共有五層機制來確保施工品質。
一般來說,建築物滲漏水的糾紛常常發生,所以國家住都中心也運用了很多措施來避免滲漏水,「建築物不可能完全沒有裂縫,但我們盡可能控制裂縫寬度到極小,以避免影響到使用功能和結構安全。」葉韋呈說,像是為了提升混凝土的緻密性,會添加耐久性材料,落實整體粉光並養護七日以上;在樓層邊角處補強鋼筋抗裂並於易滲水處增加防水層;屋頂版及露臺三道試水,三層保護以提升品質。
且為了維護施工安全,從設計到施工階段都有相對應方案。在設計階段,設計工法要落實專業技師簽證,選擇適當工法,並召開外聘專家學者審查會;在施工階段,落實三級品管外,針對鄰近房屋且土質軟弱基地會加強監督作為與監督頻率。葉韋呈也提到,所有社宅基地都有安全監測系統計畫,要求廠商對於傾斜、土壓等各方面持續監測,每周做會議報告,以隨時掌握工地安全。
配合淨零減碳目標,從材料到資訊管理都採用更環保做法
社宅在社區中可以發揮的功能其實相當大。吳佳娜說明,像是社宅沒有圍牆,整個中庭其實就是大家的後花園,設有休憩設施,也有展演空間可以讓鄰里辦活動,或是引入可以讓大家一起參與的公共藝術活動。而像是新北市土城區的「頂福安居」社宅,除了開通一條道路以紓解周遭車流外,因為附近的里長長期投入於蝴蝶生態導覽,所以也結合社宅開放空間欲打造生態導覽廊道,是與周遭社區創造共好的一個案例。
而社宅的設計與建造也配合政府淨零碳排目標,希望打造友好環境的淨零建築。吳佳娜說,今年綠建築評估的日常節能指標中,導入了住宅能效評估,建築部門第一階段目標是在2030年,公有新建建築物達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而其實從今年起,所有的社宅就都已經朝著1級以上的水準邁進,有些甚至希望達到近零碳建築,比法規要求的進度還要超前。
藉由沙龍講座的分享,讓更多人知道社宅從規劃設計到施工階段,分別做了哪些努力來提升品質、創造效益。未來社宅建造需要更多人協力合作,才能持續為民眾提供舒適又安心的居住環境。
葉韋呈也說,在施工階段也有很多節能減碳的做法,像是從建築材料就可以改善。另外,相較於傳統木模板會造成施工環境較髒亂,現在他們在推廣系統化的模板,比較乾淨之外也可以節省人力。在管理效率上,也建置了專案管理資訊系統,在辦公室就可以監控所有案子施工進度,並達到團隊協作、資訊共享、少紙化、強化管理等效益。在完工之後,也會透過圖資倉儲管理系統,標準化留存工程全生命週期資訊,大幅減少後續管理維護的成本。
邀請企業、民眾提案發想,要藉由社宅打造社會共好網絡
「為了讓現場施工品質和安全更有保證,我們持續地檢討材料、施工等層面,希望更加精進。」葉韋呈說,社宅對於國家來說是重大建設案件,而明年預計是社宅施工的高峰期,需要更多人才一起協力合作、加入社宅國家隊。吳佳娜則說,社宅是很珍貴的資源,「大家都抱持想要做好的心,才能做出口碑和品質,讓民眾對社宅有正面看法,更願意接納社宅。」
社宅不僅僅是提供一個可以負擔的居住場所,還可以發揮更多功能,包括和周遭社區一起打造共好的網絡,提升生活機能和品質。因此,在這次《我們+》社宅展的其中一個主題就是《社宅生活+》,提供企業提案發想與社宅合作的方案,包括宜得利家居、恆隆行、合勤共生宅、全聯超市都參與,顯示如何與社宅串連、一起為民眾打造更優質的生活環境,是許多企業關注的議題,也是未來趨勢。
許多企業對於如何和社會住宅串連有許多想法,像是全聯超市就以銀髮超市為主題參展,希望和社宅合作,一起來因應高齡化的社會需求。
社宅展的舉辦意義重大,不僅展現了過去多年來,參與社宅推動、興辦等各領域專業團隊的努力,也全方位介紹了社會住宅的發展和功能。除了希望更多人一起支持社宅在臺灣繼續發展下去之外,其實也展示了在人生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居住選擇,買房子之外,還有其他的選擇可以讓我們實現生活夢想,並擁有一個溫馨的家。
這次的展覽還設有工作坊、沙龍、藝文演出等諸多活動。藉由參與這些活動,可以進一步了解社宅的運作,也讓更多人一起思考未來社會住宅如何與居民和周邊社區進一步互動,創造共好網絡,讓臺灣成為大家最安心且溫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