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蔡英文總統確認了在安居樂業的政策中,8年間社會住宅數量要達20萬戶的目標後,各地方縣市便貫徹中央政策,著手於社會住宅建設,至今7年過去了,全國各地都有代表性的社會住宅案例,讓許多人得以建立自己的幸福家園。
在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館,「《我們+》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的展區第二個主題,就是《社宅實踐+》。
當多數民眾接受社會住宅後,多元設施與服務也引進社區中
「我們知道空間就是資本,改革過程一定會有反作力,但我們一步一步的往前,走到現在這個階段。」長期參與社會住宅推動的立法委員吳玉琴說,早期推動社會住宅和社區民眾溝通時,會遇到撒冥紙等抗爭,但是現在的座談會中,大家在討論的都是停車場怎麼設置、該爭取何種社會福利設施在該社區落實。
從13年前「社會住宅」概念初引進臺灣至今,多數民眾已經可以理解並接受社會住宅的概念,截至2023年8月31日,全臺共有85,054戶直接興建的社會住宅,其中中央興辦的佔比為49%。且除了直接興建社宅外,政府還透過包租代管社宅、租金補貼這些不同方案,提供不同需求的民眾租屋協助,現在包租代管社宅已經達80,079戶。
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代理董事長花敬群、前內政部長葉俊榮參觀展場,第二個主題展區介紹了在過去幾年,政府透過直接興建社宅、包租代管社宅、租金補貼等方案來提供租屋協助,中央政府也協助地方政府實現社宅興建。
而在《我們+》展區的《社宅實踐+》主題中,不只展示了六都的社會住宅代表性案例和做法,也讓參展的民眾看到,當社會住宅已經成為政府和民間的共識後,社會住宅不再只是提供舒適且可負擔的住所,還可以結合多元社會福利設施、共享空間、完善的社區服務、公共藝術等功能,為社區創造凝聚力和豐富且安心的生活體驗。
從2016年中央政府確立了社會住宅興建的方向後,至今過了7年,一般大眾對於社會住宅的接受度普遍大幅提高,透過這次的展覽,希望更多民眾可以了解社宅的精神與理念,一起參與社宅推動。
從多元居住模式到各種服務性提案,建立與鄰里共好的社區網絡
從六都的展區可以看到社會住宅在地方縣市以多元樣貌存在。像是新北市的展區以「多元取得到多元實踐」為主題,為了因應高齡社會,新北市政府推動青銀共居、合作共居實驗計畫等居住模式,也利用社宅居住資源推行老宅換屋計畫協助長者、身障者改善居住環境,運用各種方式發揮社宅韌性包容的精神。
臺北市則是以廣慈博愛園區為案例,展示旗艦型行政社福社會住宅園區的作法。為了建構社區共好的網絡,廣慈社宅融入了幼兒、樂齡、長照、友善陪伴等服務性提案,也與信義婦女支持培力中心、松山家商合作辦理課程和展覽,以深化社宅與周遭鄰里共好。且在長期持續與在地溝通後,園區也留下了大片的綠蔭林道,打造一個友善生態的環境。
臺北市的展區展示了旗艦型行政社福社會住宅園區「廣慈博愛園區」的成果,他們融入了許多服務性提案,也與其他社區團體合作,一起建構共好的社區網絡。
桃園市以「社區的BIM智慧營運」為主題,BIM是指「建築資訊建模」,藉由在虛擬空間中模擬真實工程,來協助建築生命週期規劃、設計、施工、營運、維護等工作管理流程。桃園正是透過社會住宅BIM智慧營運數據分析平台,整合多個系統以達成多處社會住宅統一管理及分析,除了提升公共安全外也可以掌控能耗。
把生態、人文脈絡融入建築設計中,也考量交通、社福設施等要素
臺南市的主題則是「社宅讓移居成為宜居」。臺南市是個古城,吸引許多青年移居,在這樣的基礎下實施其住宅政策,其首案自建「小東路北側社會住宅」由仲觀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林洲民設計,結合了公園老樹與流瀑、社宅基地、縱貫鐵路和成大校區等生態與人文元素,獲得了2021年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劃設計類—卓越獎」。
高雄市以「社宅的便利生活」為題,高雄市為了營造友善社區,在選址策略的考量因素包括社福設施的結合、人口密集優先、大眾運輸導向、配合產業園區等面向。高雄市也從2022年7月開始課徵囤房稅,預計增加稅收約3億元,將用於增額租金補貼、折減社宅租金、育兒租金補貼、首購房貸利息補貼上,希望減輕民眾居住負擔。
而臺中市的主題是「共居不再是想像」,如同其主題闡明內容,想呈現的就是共居的居住模式。在社宅建築空間規劃設計時,就要在公共性空間、私密性空間兩個方面都做完善考量,讓共居者在公共空間互動交流後,也享有私密獨處的私領域空間,兼具社會性和經濟效益。
在現代社會中,「共居」成為一種居住模式的選擇,也是社會住宅中一個重要的選項,共居不僅可以創造空間的經濟效益,也期盼共居夥伴可以建構類家人關係來互相支持協助。
和民眾充分溝通以調整社宅設計,各地開展多元模式互相學習效法
「臺中市會藉由工作坊的舉辦等方式,和民眾一起討論共居模式。」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社會住宅部副主任許國瑋說,而這樣藉由與住戶討論以調整社宅規劃方向的做法,除了臺中市政府之外,像是國家住都中心透過公辦都更方式推動的保二總隊社會住宅是全臺第一個以警察為主的社會住宅,也透過普查一千多名可能入住的警察後,參考這些意見做了調整,成為其他縣市可以效法的經驗。
而林口世大運選手村社會住宅也是具指標性的社會住宅,為了打造優質生活環境與機能,至今已經引進了國際創業聚落和公益、社福單位,包括非營利幼稚園、警用備勤室、長照管理中心、日照中心等。前內政部長葉俊榮仍記得當初決定將林口世大運選手村作為社會住宅使用後,投入了很多心血和時間,如今有這樣的成果令他感到很欣慰。
透過良好的建築規劃設計,社會住宅可以更全面地滿足住戶的需求,在公共安全、節能環保、便利生活等方面都能夠提升效益。
「社會住宅是我過去參與過的政策中,兼具社會價值和延續性的。」葉俊榮在看完展區後忍不住感嘆。他在開幕式致詞時也提到,很多政策是以資本支出為本位,但是社宅政策結合了很多人文、社會的價值,照顧到年輕人也強化社會的內涵,希望大家透過展覽進一步了解社宅的意義,也讓社宅政策得以延續、長期發展。
社宅落地實踐的模式多元,住宅不僅僅是提供生活居住的場域,在社區鄰里長期溝通、公私協力合作下,可以串連起一個社區網絡,引進各種多元設施與服務,打造一個共好的網絡,讓民眾不僅住的安心,也能享有幸福的生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