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以鎮瀾宮、貞節牌坊和奶油酥餅聞名,但鮮為人知的是,這些景點和伴手禮,背後蘊藏了一段段女性的生命故事。「大甲.女子路」以女性的生命經驗、性平議題為主題,結合在地地景路線,帶您一探大甲在地女性的百年足跡,來場女性地標微旅行。
觀光客來到大甲,行程不外乎是到大甲鎮瀾宮參拜,接著前往順天路老街(大甲老街)品嘗道地小吃,或走訪糕餅街採購名聞遐邇的奶油酥餅回家。然而,大甲這座擁有深厚歷史底蘊與豐富人文故事的城市,還有更多值得探索的可能,「大甲.女子路」就是藉由女性地標微旅行路線,呈現民眾所不知道的大甲。
觀光地標結合女性議題
發掘不一樣的大甲
由「台中市大甲婦女及新住民培力中心」所策劃的「大甲.女子路」,以徒步走讀為方式,結合了大甲火車站、蔣公路舊建築、糕餅街、鎮瀾宮、林氏貞孝坊等著名地標,以女性的生命故事、性別平權等角度切入,帶領參與者認識在地性別地標與文化產業,別具意義。
究竟,在大家耳熟能詳的地標和景點中,和女性有什麼樣的關聯?
以大甲火車站的站前廣場所佇立的一座「慈孝勤儉雕像」為例,由出身大甲的戰後第一代本土雕塑家郭清治所製作,這尊以女性和兩個孩子為主角的雕像,反映早期大甲女性,透過藺草編織產業,一面工作維持生計,一面照顧家庭的勞動樣貌,使得女性地位不僅高過男性,也流傳了「人重生女不重男」的歌謠。
大甲火車站站前廣場的「慈孝勤儉雕像」反映了早期大甲女性地位崇高。
而走入糕餅街,旅人必買的「大甲奶油酥餅」,在過去是傳統的婚嫁喜餅,已逐漸演變為祭祀媽祖的伴手禮,並與女性之間存在著深刻的連結,「大甲.女子路」的導覽員也會帶大家討論傳統婚嫁文化中的性別議題,在聽了導覽故事之後,口中所品嘗的酥餅,滋味將更為不同。
香火鼎盛的大甲鎮瀾宮,以女性為主神的媽祖,是世代台灣人的心靈寄託,其廟宇裝飾藝術中,也藏了諸多小細節,例如從廟宇的三對石獅子身上,就能看出性別平權的變遷:公獅與母獅,誰帶著小獅,誰掛著銅錢?這些傳統的石獅形象又反映了什麼樣的性別分工?除此之外,就連石獅張口的大小、左右的站位,皆具備不同的象徵意義。
走出鎮瀾宮,可看到被列為市定古蹟的「林氏貞孝坊」,則是紀念清領時期的林春娘,在早年喪夫後,獨自扶養婆婆、過繼的養子、幼孫的故事。林春娘不只是位貞潔的婦人,同時她也有著為鄉里「祈雨」的事蹟,傳說在戴潮春事件發生時,大甲城被圍困、水道遭斷,即靠她出面祈雨解圍,在過世後,日本時代發生旱災後,同樣也是在祭拜林春娘後天降甘霖。
「大甲.女子路」的導覽員指引民眾觀察大甲鎮瀾宮廟宇裝飾藝術中的細節。
多元「女力」視角探索在地
「大甲.女子路」不只加入發人深省的性別議題導覽內容,就連帶領的導覽員也都是在地娘子軍,這些女性導覽員都是素人出身,平時從事不同的職業,也有退休人士,透過導覽培訓,除了能習得第二專長、增進自信心外,也能巧妙將當代女性的處境,以及自己的生命故事和觀察,一一融入導覽內容中,提供聽眾不同觀點。
「大甲.女子路」導覽路線簡圖。
隨著新住民家庭數量的增加,新住民女性的身影也更頻繁出現在各場合,在地的導覽活動也不例外。2023年起,「大甲.女子路」的導覽生力軍就加入了新住民女性,對於這些新住民姐妹來說,這不僅是一次認識新家鄉的機會,也可藉此結交更多在地的女性朋友,增加生活上互相依靠、交流的對象,許多新住民導覽員均表示,在參加培訓後更融入在台灣的生活。而對於參加導覽的遊客而言,亦為難能可貴的經驗,得以從這群平時不甚熟悉的族群口中,認識在地文史,也能交流不同國家之間的女性故事。
「大甲.女子路」的女性導覽員都是素人出身,將自己的生命故事和觀察融入導覽內容中。
2025年是「大甲.女子路」邁入的第四個年頭,不僅培育了10多位熱愛大甲文化的女性導覽員,也讓更多參加者了解以女性為切入點的大甲文史,甚至她們也成為了外地的親子共學團、公家機關辦理共識營時的講師,如今已是大甲地區的重要「女力」。
「大甲.女子路」的相關活動資訊皆公布於「她說,大甲‧女子路」粉絲專頁,有興趣的民眾可報名參與。
「她說,大甲‧女子路」粉絲專頁
(台中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