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超愛買保險,據金管會調查,2021年台灣保險滲透度排名全球第三,而國人買保險,無非期盼藉此能同時滿足保障、理財與節稅等多項需求,但保險產品項目之多,琳瑯滿目,保障退休生活該怎樣買,才能買好又買巧?
保險產品百百款,在規劃退休生活時,怎麼買最有保障?政大風管系教授彭金隆傳授兩大心法,首先是「三型態分析法」,可從退休後最常見的三種生活型態-健康的活著、生病治療與長期照護,剖析自身保險需求;落實「愈早愈好、愈多愈好」策略,拉長準備時間減輕長期負擔,更能從容面對退休生活及應對未知風險的挑戰。
健康、生病、長照三型態分析法 自我剖析保險需求
彭金隆分析,為退休做保險規劃時,建議先以「未來生活型態」思考,最常用的是「三型態分析法」,因退休後生活無非有三種狀態:1.健康的活著、2.生病中與3.需要長照狀態,這三狀態也真實發生著。
狀態一健康的活著,是機率最高也最長的時間,其需求就是要有穩定的現金流,若要維持與過往就業時收入一定所得替代率,以支應日常生活所需,不只保險,還有許多金融商品甚至是房地產是選項,其中保險又可分為壽險中的生存保險,以及年金保險兩大類。
在生病狀態,最大需求就是要有充足的醫療費用準備,希望疾病不要影響前述現金流的規劃,目前健保雖能支應大部分醫療開銷,但未來健保的給付水準,難保會若以往,因此得為此做好合理準備,避免疾病擊垮退休規劃。
隨著國人長壽及高齡化趨勢,疾病機率與次數也會相對增加,彭金隆將醫療險劃分出三塊費用來規劃,分別是給付給醫療機構、獨自運用與應付照護機構或照護個人所用的費用,彭金隆表示,在就醫後,若已不需積極治療且離開醫院,但可能生活仍無法自理,此時就需要被他人或機構照護,因此也得準備一筆錢,以支應長照時期的額外支出。這三塊都是規劃健康險時缺一不可。
透過「三型態分析法」,或再根據個人狀況額外增加不同狀態,可以此思考退休後會遇到的各種生活狀況,並據此對應不同的需求,來尋找不同的保險商品因應。
購買保險時 務必弄懂給付項目、時間點等條件
但如何透過購買保險等商品,規劃、創造退休後的穩定現金流?彭金隆分析,除常見的儲蓄、投資、存股、買基金或買房收租等方法之外,就保險部分,不外乎年金險、壽險兩大類。
彭金隆提醒,民眾規劃保險產品時,務必要釐清自己所購買的保險商品,有哪些主要給付項目、給付時間點、給付條件與有何除外責任或排除項目等條件,避免購買後面臨預期落空。
至於先前風行的投資型保單,彭金隆提醒,此類商品是投資成分很重的險種,絕不能買完就不管,若遇到空頭市場、投資效益不好,獲利也會很慘,買了投資型產品不見得就一定會賺,此產品有其市場週期性,購買時務必要考量自身的能力與需求。
規劃退休保障 心法一「愈早愈好」
至於保險要何時買、買多少?彭金隆直言最,規劃退休保障最簡明扼要的策略,就是在能力所及範圍內「愈早愈好、愈多愈好」,但他強調購買保險仍須檢視個人需求、負擔能力與風險缺口為何。
關於「愈早愈好」,彭金隆譬喻,退休規劃如爬一座山,若年輕時就開始規劃、愈早開始爬,從起點到頂點之間的斜度自然愈低,路途也會愈平坦,若到快退休才開始規劃,宛如快到山腳時才開始爬,登頂挑戰自然會更大。
彭金隆以年金保險為例表示,此產品的保險期間分為只有存錢的累積期與開始領年金的清償期,如20歲的年輕人預期65歲開始領年金,因此有45年可累積,每月可能僅需準備幾千元,但到40、50歲才開始,每個月就得準備數萬元,負擔得更重才能達到同樣的目標。
應對將來未知挑戰 保障規劃 心法二「愈多愈好」
至於什麼是「愈多愈好」?彭金隆解釋,在現在若不幸生病手術,全民健保還可以支付大部分,頂多需自費5萬至10萬元醫藥費用,但誰能預料30年後要自費的金額會是多少,因此在經濟能力許可範圍內,從風險管理角度看,保障是「愈多愈好」,「對自己好的東西不用太客氣」。
彭金隆再次強調「健康」是最不可控的風險,健康險相當重要,因為這是要跟時間賽跑的險種,年紀大了身體變差了,能選擇的健康險也就越來越有限,保費也非常貴,因此要越早越好規劃。這包含防癌險、實支實付型、日額型健康險、還有針對重大傷病一次給付型等醫療險產品,最後再加上壽險生存滿期給付、年金保險以及各項理財商品,方能從容面對高齡化趨勢及退休生活。
感謝政大風管系教授彭金隆 分享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