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20大),將於10月16日登場,但日前竟傳出中共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遭軟禁」、「中南海政變」等消息,加上習近平結束「上海合作組織峰會」與中亞訪問返國後,逾10天未公開露面,導致前述說法,在網路上持續延燒。
不過,據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習近平昨(27)日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全國政協主席汪洋等人,一同赴北京展覽館,參觀「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等同間接駁斥「軟禁說」;此外,消息人士亦稱,習近平回國後,基於防疫考量,須隔離10天,而27日正好是隔離期滿首日。
另一方面,《新華社》於本月25日,公布了中共20大代表名單,習近平也名列其中;換言之,截至目前為止,並無任何明確證據指出,中南海有「政變」跡象。
▲習近平於9月27日赴北京展覽館,參觀「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圖:翻攝自新華網)
中共體制不透明 易助長陰謀論傳播
曾在中國長期生活的美國作家畢曉普(Bill Bishop),於接受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採訪時稱,習近平遭軟禁、中南海政變等消息,只是謠言;但,中共體制既有的不透明性,很容易助長這類消息的傳播。
由於時值20大前夕敏感時刻,且上周公安部前副部長孫力軍,才因收賄、操縱證券市場、非法持有槍支罪,遭判死刑、緩期2年執行(簡稱「死緩」),曾任美國國防部中國、台灣和蒙古辦公室主任的唐安竹(Drew Thompson)認為,這些情況,已將中國營造成「陰謀論的溫床」。
2018年,習近平修改了《憲法》,廢除國家主席、副主席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10年)的限制。就當前情勢來看,習近平正在邁向第3個任期,但這條看似順遂的權力之路,仍有諸多難題待解。
一、「動態清零」影響民生 引發輿論反彈
首先,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國政府採取「動態清零」政策,已對民生造成嚴重影響,引發不少反彈。連中共黨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都在個人微博發文,呼籲專家們要「站出來說話」。
胡錫進稱,關於防疫,中國應進行全面性研究,並向社會大眾公開結果,說明對老百姓、國家的利弊為何。
二、青年失業率攀升 經濟成長遇逆風
其次,疫情和「動態清零」政策,重創就業市場,2022以來,中國青年(16至24歲)失業率屢創新高,一路從3月的15.3%,攀升至7月的19.9%,直到8月才微幅降至18.7%。
美國智庫詹姆斯頓基金會(Jamestown Foundation)資深研究員林偉立(Willy Lam)在接受CNN採訪時說,這是中國40多年來,最嚴重的青年就業危機,「對共產黨而言,大規模失業是個巨大挑戰」,因為經濟成長和就業穩定,是共產黨建立合法性的關鍵。
另,世界銀行(World Bank)在最新經濟預測中,將中國2022全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從4月份預估的5%,大幅下修至2.8%;由此可見,中國今年的經濟成長表現,恐怕會離北京當局設定的目標值(5.5%),更加遙遠。
三、民眾與中共信任關係脆弱 恐使社會凝聚力崩解
最後,習近平遭軟禁、中南海政變等傳言,之所以會在網路上被「認真討論」,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中國政府治理上的潛在缺陷。
唐安竹分析,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於2012年交棒習近平,算是成功的權力交接;但如今,習近平創造出一種「沒有確切繼任者」的全新典範,「這引發了一個問題,如果缺乏計畫或計畫不受控,那麼,會出現什麼樣的權力交接?」
美國「捍衛民主基金會」(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資深研究員辛格頓(Craig Singleton)直言,「越來越多跡象表明,中國人民與中共之間脆弱的信任關係,已經受損,可能導致其社會凝聚力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