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就跟在祖父身邊見習,至今從事道士工作約五、六年的他坦言,「這種事情沒有學完的一天。」他也分享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在他國中時,跟著祖父出夜場辦喪禮儀式,這是他生平第一次看見棺材中躺著去世的人。
村人有初生嬰兒辦祈福儀式與辦喪禮的場合,總有陳柏儒擔任道士工作的身影,其中「做出幼」成人禮亦是年度工作大事之一。
學子闖關轉大人
行銷在地特色成年禮
不同於台南「七娘媽生,做十六歲」的成年禮,馬祖「做出幼」習俗起源於當年福州移民到馬祖,居民為祈求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避免遇到關煞,於是透過禮儀,希望庇佑孩子在身心靈方面都能順利「轉大人」,能關關難過、關關過,甚至趨吉避凶。
陳柏儒分享,馬祖話的「做出幼」,念作「ㄗㄛˇ ㄘㄨㄎㄧㄨˇ」,又稱作「過關(ㄍㄨㄛ ㄨㄤ)」。早年,當地居民多以捕魚為生,生活並不富裕,加上採購供品所費不貲,多半是遇到孩子難養或疾病纏身才會請道士到家中辦「做出幼」儀式,以告誡鬼魅遠離。
韶光流逝,從民俗到慶典的轉折點,發生在一一年。連江縣文化處處長吳曉雲解釋,一方面將公廟與社區力量結合,一起推動地方民俗;另一方面,讓十六歲高中生藉由參與成年禮,了解馬祖傳統禮儀,也蘊含了保佑孩子平安健康長大與度過「轉大人」關卡的成長意義。
整個慶典步驟可不馬虎,需要整整一天的時間,陳柏儒今年也參與「做出幼」的儀典規畫與執事。活動從早上九點半「送喜」開始,由喜娘與在地鄉親先拜訪社區今年有辦喜事、有長壽長輩的人家。中午稍作休息後,下午兩點進行傳統出幼儀式,由陳柏儒與地方耆老遵循古禮共同主持,讓年輕人宣告自己長大,並表達對神明庇佑的感恩。
接著,做出幼的孩子開始定向體能闖關,晚上則有地方特色美食園遊會與晚會表演活動。吳曉雲表示,集中舉辦成年禮可營造文化氛圍,因為是父母帶著孩子一起來,更能喚起在地居民的陳年集體記憶,也激起高中學子的參與意願。
連江縣縣長劉增應說明,「做出幼」本來是家戶生命禮儀與成年禮,藉由社區與廟宇的力量擴大辦理成為秋慶,每年幫孩子舉辦成年禮,近十年來已經成為馬祖閩東獨特的文化習俗,「不僅是生命儀式,更是文化傳承。」將「不忘本」發揚光大,也是能被外界看見的一種方式。
儀式全程遵循古禮,「過火爐」代表身心淨化、「過關儀式」象徵化解各方關煞、「蓋平安印」是保佑成年的禮生趨吉避凶,此外還會透過領戒尺、飲成年酒、領平安蛋、長者為青年加冠,代表學子順利成年。(圖/連江縣政府提供)
從小就喜歡走遍馬祖各村廟宇的陳柏儒,就他的詮釋,道教信仰是與生活緊密結合,而非迷信。(攝影/黃亞琪)
與藝術擦出新火花
讓馬祖由戰地華麗轉身
對於返鄉青年陳柏儒來說,感受更深刻了。「台灣各種文化蓬勃發展,相較之下,馬祖文化幾乎快沒有了!」看似他的道士工作只囿於宗教,其實不然,正因他認同馬祖閩東文化,藉由道士一職展示禮俗,背後彰顯的是「以土養人」的文化氣息。
在現代化過程中,逐漸消失的傳統文化,如今反倒成為觀光財。劉增應話鋒一轉:「一七年就擬定馬祖十二年發展計畫,今年更與交通部、文化部合作,籌備為期十年的『國際藝術島計畫』,投入建築、藝術與設計人才,以及世界級大師對在地景色的設計與策展計畫。透過軟實力的轉譯價值,可望翻轉馬祖給人的印象。」也就是說,多管齊下拚國際觀光,其中的傳統文化也是讓小而美的馬祖華麗轉身的妙法之一。
「有計畫、有團隊推動下,也要有財務支持,現在努力還不晚。」劉增應說得直白。將於明年二月正式啟動的「國際藝術島計畫」(編按:目前是前導期),首屆以「島嶼釀」為主題,希冀擺脫過去軍事基地的刻板印象,轉型成為如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擦亮以文化治理為主旋律的「馬祖新品牌」。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資料顯示,馬祖觀光從一○年的十多萬人次,成長至二○年的二十二萬人次,已翻倍成長。今年雖有受到疫情影響,但調降疫情警戒後,交通航班又恢復到一票難求的盛況。
看好馬祖從民俗、文化到生態等觀光前景,南北海運也將於二二年四月開航從台北港到南竿三小時航線的大型郵輪,有別於過去長達十一小時的海上航程,相信能吸引更多的觀光人潮。
成人禮,象徵一個人從年幼轉大人的一刻;而馬祖從民俗文化到地景風貌的美,亦如當地知名老酒般愈陳愈香、後勁餘韻不絕,而這道新風味如何?正等待他人靜嘗細品!
對於連江縣文化處處長吳曉雲來說,民俗古禮文化推動,也是讓馬祖之美被世界看見的一扇窗口。(圖/連江縣政府提供)
豐富生態、知性人文、特色古禮
馬祖一年四季處處有驚喜
「馬祖藍眼淚」被美國CNN列為世界15奇景之一。此外,連江縣政府還與海洋大學合作,繁殖藍眼淚發光的夜光蟲,深化生態觀光之旅。(圖/達志)
南竿第一個由軍事碉堡改建而成的刺鳥咖啡書店,位於海角一端,幾乎與海浪相連。書香、人文味比咖啡香還濃,吸引《華盛頓郵報》記者也曾來訪問。(圖/取自刺鳥咖啡書店臉書)
在「做出幼」的成年禮上,連江縣縣長劉增應(左)為16歲學子加冠,象徵正式成年之意(圖/連江縣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