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九合一選舉中,在縣市長角力部份,包括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苗栗縣都出現「三腳督」情形,棄保操作也在這些縣市被拿出來操作,不過棄保不是簡單1+1大於1的「數學理論」,棄保過程能否產生「化學反應」,才是重要關鍵。
今年「三腳督」選戰最激烈的就是台北市長選舉,陳時中、蔣萬安、黃珊珊戰況依舊膠著,誰都沒有把握穩穩勝出。回顧過往台北市長選舉出現的「三腳督」,最經典的是1994年及2018年,前者未產生棄保效應,後者則是台灣選舉中最明顯因為棄保改變結果的。
歷年北市三腳督操作棄保 有贏有輸
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由民進黨陳水扁、國民黨黃大洲、新黨趙少康三方角力,當時的時空背景,「天龍國」的選民結構是藍遠大於綠,台北市長寶座原是藍軍囊中物,但是在藍軍一分為二下,陳水扁以43.7%得票率勝出,趙少康獲得30.17%、黃大洲是25.89%,趙黃合計約56%,比扁的得票率還高出12%。
那時趙少康、黃大洲都想操作棄保,希望整合藍軍選票,新黨猛攻時任國民黨主席的李登輝總統意在「棄黃保陳」、暗挺陳水扁,藉此取得「正藍軍」的選民認同;國民黨則以自家的民調數據,不斷強調自己在「藍軍」候選人中始終保持領先,但最後結果證明兩陣營的棄保操作全失敗,扁因藍軍分裂而獲利。
2018年台北市長選舉,民進黨未支持柯文哲連任,提名姚文智參選,國民黨推出前立委丁守中,選舉結果柯文哲以3000票差距驚險過關,得票率是41.05%,「慘贏」丁守中的40.82%。而姚文智原認定綠營在台北市有三成基本盤,但最後僅拿下17%選票,換句話說,有13%的鐵票在棄保下跑掉了。
2018年這場選舉被視為是棄保效應發揮得最徹底的一場選戰,當初公投綁大選,中選會未做好配套,造成民眾場大排長龍,在下午4點投票截止後,卻出現一邊開票、一邊還在投票的情況,讓最後投票的一群人在揣摩結果下決定棄保,也讓柯文哲在棄保效應下連任成功。
「棄保」獲利者最熱衷於複製貼上
外界認為柯文哲當年是「棄保」的獲利者,今年選戰顯然想複製成功經驗,距離投票日一個多月,所以他在輔選時,主動拋出看過民調,公開對選民喊話指某某某不會當選,希望大家把票投給某某某等。
柯文哲的意圖很明顯,先鞏出「三腳督」情勢,再來操作棄保,不只為年底縣市首長選舉,也要為2024年總統大選鋪路與套路。
柯不僅在台北市、新竹市成功營造「三腳督」策略,在桃園市曾傳出在民進黨鄭寶清退黨參選時,一度傳出他有意整合鄭寶清與民眾黨參選人賴香伶。最近柯文哲更與苗栗縣議長、無黨籍縣長參選人鍾東錦會面,即使「黑白配」質疑聲浪不斷,但對柯文哲來說,只要能夠創造「三腳督」局面甚至勝選,對未來他競逐總統大位都是加分。
對國民黨來說,現在最要擔心的對手恐怕不是民進黨,而是民眾黨。台北市長選舉雖然近期多數民調顯示蔣萬安領先,但若沒有把握超過半數,局勢若重演2018年的棄保操作,選舉結果隨時都可能翻盤。同樣問題還有自家候選人聲勢較為低迷的新竹市及苗栗縣,若成為選舉中被操作成藍軍支持者該放棄的對象,壯大的不只是民眾黨,恐怕連2024年總統選戰都提前出局。
民進黨在台北市長選戰,可否複製阿扁在1994年的模式,或至少不要重蹈2018年姚文智敗選的覆轍,要避免成為被棄的關鍵,仍於陳時中如何維持聲勢,讓同溫層各自歸隊,彼此不交流,穩住民進黨基本盤,並適度拓展選票,才有機會在「三腳督」中突圍。
政黨過往操作棄保的理由都是「仇恨」,因為討厭某個政黨,所以選民會將自己的「選票價值極大化」,集中投給相較於最討厭的候選人外,最有可能當選的候選人,這種棄保並不健康。觀察今年尚未表態的選民中,以年輕或較不關心政治的選民居多,在基本盤穩固鐵票倉外,中間選民才是藍綠白重要戰場,操作「仇恨」的機會不大,要怎麼提出有牛肉的政策產生「化學效應」,才是致勝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