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月十八日即將進行的四大公投案當中,最受國際社會矚目者,當屬「反萊豬」公投。許多人或許並未意識到,反萊豬公投若通過,將會對台美關係以及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參與,投下一個破壞力極強的震撼彈。
首先,如果反萊豬公投案在十二月通過了,無庸置疑,這必會讓美國當局認為,台灣人根本不想跟美國維繫對等互惠、遵守國際規則的雙邊貿易關係。
美國貿易代表署每年都會出版「貿易障礙報告」,列出美國對外貿易面對到的「非關稅」障礙。其中,連續好幾年的報告當中都提到,台灣禁止含萊劑的肉品進口缺乏科學證據,且違反國際規範。長期以來,美國的行政部門官員、國會議員以及智庫學者們也不斷發言指出,台灣拒絕以對等互惠的方式開放貿易,且採用非科學原則來阻擋貿易,是雙方貿易談判的最大障礙。
訊號一、「打臉」支持台美貿易談判的美方人士
在二○二○年八月蔡英文總統宣布開放含萊劑美豬進口以來,可以看到,數十位美國聯邦政府官員公開發聲表示肯定,許多國會議員發出聯名信,要求政府早日啟動對台自貿協議談判,具體行動方面,則包括國務院主辦的台美經貿繁榮夥伴對話,以及中斷多年的台美貿易投資協定(TIFA)復談。這些相挺台灣的行動,多少都是因為我們移除了貿易障礙而獲得了巨大的動能。
反過來說,假設我們「再次」禁止萊劑肉品(先前已有多次承諾開放卻又毀約),形同「打臉」這些支持台美貿易談判的美方人士,將會對台美間的經貿談判進度產生毀滅性的影響。
長期以來,美國對台貿易存在巨額逆差,從這個觀點看,美國要求台灣開放萊豬進口,可以視為彌補貿易逆差的一個策略,畢竟美國是農產品出口大國,所有執政者都會盡最大的可能來確保廣大中西部農民的利益。
不過,其實單就進口數字來說,即使開放萊豬進口,美國的豬肉也不見得會在台灣市場有利可圖,畢竟國人習慣食用溫體豬,所以豬肉內循環的市場機制是不會因為萊豬進口就被破壞。
訊號二、片面拒絕已被其他國家接受的國際制度
但問題核心並非國人消費萊豬的數量;美國在意的,是「自由貿易」原則。
在一個由市場機制主導的自由市場,能不能進口貨品,應該要遵守國際規範,而國人是否要購買萊豬,完全是作為消費者自己的決定,美國不會干涉這樣的自由機制;但是,片面拒絕萊豬進口,事實上是一種破壞國際貿易的根本——「互惠性」(reciprocity)的行為。各種關稅與非關稅的貿易障礙,如果不能照國際標準來走,就會被視為是在破壞這樣的互惠性。
貿易的自由開放和對等原則,不只適用於台美關係,也適用於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例如,別的國家會觀察我們是如何與美國互動、願不願意遵守國際規範;各國也會拿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關係,在談判上面做對照。
台灣目前已經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但多數國人不知道的是,所有CPTPP的會員國,都遵守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所訂立出來的食安進出口標準,也就是台灣開放萊豬的進口標準。
如果台灣刻意去阻擋萊豬,等同於片面拒絕已經被其他國家接受的國際制度,又提不出一個科學的證據,來正當化自己建立的進口障礙,其結果,只會讓台灣失去參與國際社會的機會,這甚至都不需要中國出手就可以發生。
訊號三、台灣不是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
台美雙邊貿易協定如果可以談成,就兩國的市場規模及產業模式來看,對台灣絕對是重大利多。阻擋萊豬進口台灣,不只無法達到所謂的食安目標,最後只會讓台灣斷掉了與美國進一步建立常態的貿易管道,甚至是拒絕以此擴張台灣外貿市場的機會。
開放萊豬進口的這一年來,台美各項貿易協定討論已經紛紛啟動,過去未啟動的主因之一就是萊豬的原則性問題。簡言之,開放萊豬,是維持現狀;禁止萊豬,是一個破壞現狀的行為。
更嚴重的是,這樣的作法,也會讓美國認為台灣或許「並不是一個可以完全信賴的合作夥伴」,進而讓現在無限增溫的台美關係冷卻下來。台灣面對中國的文攻武嚇,美國的支持絕對不可少,況且現在美國仍然繼續在霸權爭奪上抗衡中國,在這個節骨眼刻意抵制美國,必然是一個自我毀滅的行為。在中國對台侵略的意圖愈加明顯的今天,在解放軍戰機愈飛愈多架的此刻,失去美國的奧援,必定得不償失。
(本文作者陳方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葉耀元為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與當代語言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王宏恩為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吳冠昇為美國南阿拉巴馬大學政治與犯罪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