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公投案將於12月18日登場,中選會於今(24)日舉辦第3場電視意見發表會,下午1時聚焦「藻礁公投」(第20案)。
正方代表人為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林惠真,反方代表人為前環保署副署長、本全律師事務所律師詹順貴。
「珍愛藻礁」主文為「您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即北起觀音溪出海口,南至新屋溪出海口之海岸,及由上述海岸最低潮線往外平行延伸5公里之海域)」,在幾場公投中屬於比較能夠超越政治語意,落實理性與科學論證的一項。
藻礁「10年長1公分」且破壞後不可逆
林惠真:外推方案只是止痛藥,無法改變真正問題
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林惠真一開頭便道出,「公投第20案,是我們台灣公投史上第一個關於保護環境的公投提案,我們可以把它視為你我這個世代做為世界公民最重要的一個公投提案。」
我們要與萬物共好,公投史上第一個「保護環境」提案。
台灣擁有珍貴的地景與生態系,林惠真呼籲,台灣有責任要將其保留下來。大家所關注的「藻礁」到底是什麼?林惠真說明,藻礁是由藻類造礁,它是由殼狀珊瑚藻在春天的時候大量生長,會呈現一個嫣紅色的狀況,當它生長、死亡之後,它的骨骼(碳酸鈣)會留在灘地上面,層層疊疊的情況下,就會發生像千層派的重疊狀況,這些經年累月累積下來的痕跡,就是我們所看到的藻礁。
林惠真表示,在藻礁內有非常多的孔隙,而這些孔隙剛好可以提供許多生物做為生長、繁殖的居住區域,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藻礁生態系」。而這樣藻礁生態系,不是只有在「露出水面」的地方才是,埋在水面下的也是藻礁。
礁體的外觀看似「軟脆」,但要構成一個完整的礁體,必須有一個「連續性」。然而,林惠真指出,一旦遭到工程的破壞,就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藻礁10年只長1公分,工程破壞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端看開發單位所提出來的原方案和替代方案,林惠真指出,「會看見現在的情況是在整個礁體狀況最好的G1、G2區進行工程開發。」
「其實外推方案的提出,只是一個當我們公投連署通過以後,開發單位臨時提出的急就章,像是止痛藥一樣的提案,完全無法改變或是正視真正的問題」,也就是藻礁破壞的問題。
就外推方案來講,(在圖面上橘色的部分為外推方案的長堤),從外推範圍可明顯看見,整個港區的面積大幅增加逾20%,整個港區大約900公頃,相當於900萬平方公尺,「這是非常大的面積。」至於簍空棧橋的設計,林惠真說明,「棧橋的意思很像我們在做公路的時候通過馬路,所看見的橋墩,而橋墩會造成哪些現象?當我們下基柱下去的時候,照樣是破壞當地的基地。」
「當我們一根一根簍空的橋墩、棧橋下去的時候,也是一樣的破壞,」林惠真這麼說。
此外,圖片邊上的是「排溫導流堤」,排溫導流堤是為了應付大潭電廠的入水口與出水口,出水時候的運作狀況,當入水口進來後,大潭電廠經過發電,其出水口需要從正中間的出水口排出,理論上水流會流出。
▲圖指紅色斜槓部分為「排溫導流堤」。
上述這些設計都讓我們擔心,開發單位所宣稱的「沒有破壞藻礁、沒有郡挖的質疑。」林惠真直言,這個質疑來自於,事實上,整個4公里的海堤是需要沉箱一個個接上去形成的防波提結構,「如果各位想像現在這個畫面,沉箱就像這樣,沉箱的面積是相當於籃球場那麼大,厚度達16~25公尺」,這樣的沉箱會超過303個,放下海裡後所壓到的棲地底部、生物,無一能倖免。
當藻礁區被包圍,會發生什麼事? 林惠真用「安全島」舉例
把整個藻礁區包圍起來的時候,會發生什麼狀況?林惠真表示,一旦整個環繞起來,就會阻擋了跟外面大海交流的狀況。
林惠真用簡單例子說明,「開發單位來到家裡講說,我們不會打擾到你們家,不會迫遷、不會強拆,但你可能第二天醒來就發現你住在安全島上。」而現在住在安全島上的藻礁,差別只不過是,原方案是比較小的安全島,外推方案變成是住在比較大的安全島的差別而已。
此外,許多報告也顯示,整個過程當中有進行「水工模擬」。但事實上是,水工模擬的目的是為了要進行港區行船安全的設計,例如看浪有沒有變小、船可不可以進來等,無論是電腦模擬,或是大水缸進行水工實體縮小的模擬,都沒有辦法估計這裡對生物所造成的影響。
水工模擬無法確定不破壞藻礁,也無法做生物預測;其利用有限的參數進行無限多種組合的結果,大潭藻礁全世界只有一個,一旦錯誤就回不去了。
在這個狀況下,整體的擔憂會是在工程中最常看見的「突堤效應」。簡單來說,迎向海流的這一面是淤積,背向海流的那一面是侵蝕。這個案例全台都是,林惠真坦言,「我們有300多個漁港,大大小小的漁港都告訴我們同樣的事,一邊淤積、一邊侵蝕的狀況。」林惠真表示,現在大潭電廠入水口跟出水口都已造成突堤效應,導致現在G3區未來淤積會更嚴重;而外推方案的環差報告也指向,G1區會出現更多侵蝕,而未來淤積最多的會是G3區,當G3區入水口、出水口一阻塞時,甚至會發生有氣、沒電、沒有水的情況。
整體來說,一旦淤沙進到港區裡,會發生什麼事?林惠真指出,「你當然可以說,G3的淤沙可以用清淤方式進行,但請注意到,這地方因為孔隙很大、很多,不是像台中港是一個沙港,他的沙子不可能用鏟的方式鏟起來,也不可以用讓我們清淤的過程,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無法知道清淤到底是什麼時候清、清多久、強度為何,清起來的是用噴的,還是用挖的,甚至於,如果強力水柱噴下去的時候,住在裡面的生物該怎麼辦?」
整個開發的過程當中,林惠真表示,不管是外推方案還是原方案,都會破壞藻礁。「台灣的海岸線已被破壞殆盡」,西海岸只剩下10%的自然海岸,多達90%都破壞得差不多了,台灣只剩不是被海堤不然就是港區,而人工海堤到處都是。「我們聲稱是海洋國家,但我們又是如何對待我們的海岸線?」且藻礁有7600年的時間這麼長,累積在這個地方,綿延到海邊、海岸裡都是藻礁的情況下,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的保存?而不是在現在的原方案跟外推方案這相差455公尺之間來討價還價。
林惠真最後說,希望大家想一想,作為世界公民,我們有哪些的決心?大家都知道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最近才剛發佈全球氣候變遷指標,而台灣是全球倒數第5名,「我們真的要好好想想怎麼樣才能跟環境共好,怎樣對藻礁能夠有更多的承諾,不要在上面像是捉迷藏一樣,一下在原方案、一下在外推方案」,事實上不管哪個方案都一樣破壞藻礁、一樣留下遺憾,呼籲所有人一定要特別關注。
「我曾經也不支持三接」 詹順貴:是外推方案說服了我
面對林惠真提及,這一件公投是第一件有關環境方面的公投,前環保署副署長、本全律師事務所律師詹順貴回擊,「如果今天中南部的居民關心的是空氣污染,這是不是環境議題,當然也是。」
從環境基本法第二條來看,環境包括了土地、森林、自然生態之外,也包含陽光、空氣、水、以及社會文化等;「過去我擔任環保署副署長任內,最後我為什麼辭職離開這個職位?也就是為了今天大家要討論核心議題中,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環評問題。」
「當時我確實也不怎麼支持原來的方案,但是在今年5月3號,政府提出外推方案之後,我詳細地去檢視了他實質的內容,以及8月份中油送到環保署那本厚厚的環差分析報告,詳細看了之後,因為(工程)不再浚深、也不會回填」,相信這對於藻礁生態系的影響,已經降到最低,不浚深、不回填,就不會對礁體產生嚴重的迫害!
是不是完全沒有影響?詹順貴強調,至少(外推方案)已經對藻礁生態系的可能影響已經降到最低。誠如方才所提及,環境議題不會只有自然生態,空污是不是環境議題?是,減碳是不是空污議題,這些都是。他認為,外推方案已經不單單只是環保跟經濟之間的拔河對抗,反而是綜合了對藻礁生態系、減煤、減空污、減碳,甚至遠離核廢料以及核災夢魘等多元環保價值的最大化的堅固。
但是,今天這個公投案,「只是要讓我們投同意與否,他反而是一定程度地逼著我們在不同的環境價值跟不同區域他所最關切的議題中,去做一個最無奈的選擇,這並不是一個最好的方法。」
詹順貴指出,把三接遷移桃園大潭的公投,名義上是珍愛保護藻礁,但從公投主文來看,最適切的簡稱應該是「三接遷移桃園大潭」。
回到藻礁議題,既然不浚深、不回填,對於海底的底棲生物的影響相對也會降得比較低;對於底棲生物來說,尤其柴山多杯孔珊瑚的影響,也會降得比較低。「其實我不敢說沒有破壞(藻礁)」但這樣的擔憂是不是一樣要跟剛剛提到的不同的環保價值,尤其是減煤、減空污、減碳,這樣價值放在同一個天平上一起衡量、兼顧。
成大、中央大學都做過試驗 詹順貴強調:不會有突堤效應
至於林惠真擔心會有突堤效應,詹順貴表示,「這是一個點狀、跨距離岸將近1200百公尺的離岸堤,這樣的離岸提依照成功大學水工模擬試驗,反而可以讓岸邊到水深10米以內的範圍水流加速;在加速情況的下,反而讓內陸的漂沙震盪最厲害的部分,不會產生淤積。」也就是說,即使是外推方案「也根本不會產生突堤效應。」
除了離岸堤定義跟一般講的突堤效應完全不一樣之外,前兩天中央大學的水海所所長有一篇投書,其明白地強調說,「這個絕對不會產生突堤效應產生淤積,這部分可以請正方代表林老師可以放心,這部分不會產生。」
萬一公投通過的話,詹順貴認為,要擔心的是,中南部減空汙的期程會不會被影響?當即將除役的大型機組無法供應足夠的天然氣,整體供電上就會比較窘迫,當供電窘迫,要去哪裡尋求替代能源?「是不是就變成要再從中部而來,我相信這是正方代表林老師最不想看到的。」中部反空汙,中火長期被減煤、降載,若增加燒煤、增加發電;或者又跑到南部高雄興達電廠,研議或是增加燒煤,我相信這些都不是大家所希望看到的。
針對第20案公投,提案人潘忠正曾講過,「我們是在撕裂地方」。但是,詹順貴表示,「我必須很沉痛地跟大家說,這絕對不是撕裂地方,我們要做的是去維護區域的公平正義,不能北部人用電量跟中南部不相上下,甚至沒比較少,但都用潔淨的電,減少重工業污染,但為了藻礁生態保育,就要讓中南部的居民要忍受更多的空污。」
大潭藻礁受國際重視 林惠真:東亞第1個「藍色任務 希望熱點」
大潭藻礁已被國際海洋保育組織—藍色任務(Mission Blue),認證成東亞第一個希望熱點。林惠真認為,「我們非常有機會在海洋保育、在國際上發光發熱,藍色任務是藉由民間的力量,把在全球各地的海岸,值得保育的地方保留下來。」同時,在變成希望熱點的情況下,藻礁嶼澳洲的大堡礁、日本的琉球海岸變成是同等級,而日本琉球也才剛剛通過,變成第2個東亞的希望熱點。
不僅如此,林惠真補充道,除了藍色任務,藻礁也在這一期的國家地理雜誌上,做成藻礁的專題報導。這個專題報導中,「我們看見藻礁的整個樣貌,也看見生物的多樣與美麗,同時也藉由繪畫的方式看見3D畫面」,讓沒有去過藻礁的人,多少有一點機會暸解到藻礁生態系的獨特性。
「我們受到國際的重視,自己國內有沒有重視它?」林惠真坦言,大潭藻礁有許多非常受矚目的動物來到這裡,包括紅肉ㄚ髻鮫(國際被列為瀕危的物種),「不只是大鯊,連小的幼鯊也會來到藻礁覓食的。」除了紅肉ㄚ髻鮫,柴山多杯孔珊瑚也是一級保育類的珊瑚。隨著研究過程中,已發現接近100個柴山多杯孔的群體,「我相信未來還有機會讓他的群體數量被發現得更多。」
另外,白海豚也來到大潭藻礁。林惠真說明,台灣白海豚在西海岸也是岌岌可危,「白海豚的位置非常靠近岸邊,是大潭電廠出水口不到500公尺的地方,未來這個位置就是港區最中心的位置。」這樣的設計,不論原方案或是外推方案,都會讓我們的水域跟自然海隔絕,隔絕的後果就會造成像剛講的鯊魚,無法順利地進到藻礁的潮間帶,造成空間迷航的情況。
港區中的生物將面臨何種挑戰? 林惠真:降溫困難成「三接海鮮鍋」
這些擔憂不打緊,除了靠到岸邊來的生物之外,在港區中的生物又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林惠真表示,港區正中間即是大潭電廠的出水口,其溫度、水溫會比較高,本來沒有海提設計的時候,出水口應該是跟自然的海水來混搭,以達到快速降溫的效果,但不管是原方案或是外推方案,「未來把它圍在裡面的時候,都會造成降溫的困難。」
降溫困難有哪些?環差報告書裡顯示,原方案對於整個港區最大的溫度升高會來到3.58°C,如果是外推方案則降低了0.04°C,來到3.54°C,「各位想一想,這樣有差嗎?」當所有人正應付全球暖化的課題時,是在擔憂的是正負2°C,「可是想一想,現在的3.54°C,不是就是提前來到了海洋暖化現象嗎?可以想像住在裡面的生物,在溫度不斷升高的狀況下,居住在這裡的魚、蝦、螺、貝等許多生物,這形同是一個三接海鮮鍋的狀況吧?」
溫度若是持續提升,海裡面的生物未來如何克服不斷升溫的生存條件?受到影響的,不僅僅是住在這裡潮間帶的生物。「海洋是溪流的終點,也是生命的起點,其實有很多溪流中的生物都會到海邊來生殖、孵化。例如毛蟹孵出來後,要溯溪而上回到原棲地;台灣的毛蟹要完成的生命史,有沒有辦法順利完成?「所以健康的海岸線,我們才有健康的溪流,我們要完整的保留下我們的海岸線,要好好照顧我們的溪流。」
破壞藻礁=破壞漁場 林惠真:漁獲價格將會完全不同
在訪談過程中,林惠真指出,「我們經常跟當地漁民居民對談時,他們說小時候這裡就是魚米之鄉,因為他們不然就是聞到稻香、不然就是聞到曬魚的香味」,事實上,這個地方在過去以來都是非常好的漁場,日治時期,這區域的漁獲量甚至高於基隆海岸海港的漁獲量。
如果我們破壞漁場,將會面對接下來更嚴重的問題—漁場消失,漁港與魚市場也會一個個消失。而接下來的挑戰會是,「做更多的遠洋漁業,跑到更遠的地方去捕魚,接下來的漁獲、接下來在餐桌上的魚,價錢也會完全不一樣。」
坦白說,這些消失是為了什麼?林惠真呼籲,「我們還是要回來想一想。我們願意為了電的開發犧牲到什麼程度?是不是要回過頭來看,在整個衡量的過程中,真的不希望未來窮到只剩下電。」
這不是經濟與環保的選擇,也不是環保與環保的選擇,事實上,林惠真認為,這一次的公投案是一個價格與價值的選擇。
在這個不斷消失的海岸中,第20案是非常重要的抉擇,「原因是我們的決定破壞了這個藻礁,然後也讓它在苟延殘喘,歷史會記得我們是如何選擇的,不論原方案或是外推方案,都絕對會破壞藻礁。」
我們希望留下健康的海岸線,台灣人民要為世界留下台灣特殊地景,許下與大自然共好的承諾,這樣的特殊地景,值得我們用更多的力量把它保留下來,林惠真表示,這個狀況、這個選擇,才是真正台灣的核心價值。
柴山多杯孔珊瑚棲地將被工程破壞? 詹順貴澄清:未來不會有工程
在第一輪時,林惠真曾提及「G1、G2柴山多杯孔珊瑚被發現最多的地方,還會繼續有工程施作」,對此,詹順貴反駁,「其實原方案都已經避開不會有工程,外推方案之後更不會有任何工程。」
外推方案之後,北防波提經過地質鑽孔,工程設計也都會盡可能避開可能還有的零碎礁體。「我們不敢說百分之百對藻礁生態系不會有影響,但我一再強調的是,這個方案在我看來已經盡可能把對藻礁生態係的影響降到最低。」
為什麼不能完全放棄?因為大家必須要兼顧其他環保價值,維護中南部居民期待盡快減煤、減空污這樣的區域公平對待。
至於紅肉ㄚ髻鮫的議題,他是從漁民的漁網裡面撈捕中有發現,但其實在這本環差報告中,中油有在委託了學者做調查,從北基隆到高雄,大部分的漁港,都有發現紅肉ㄚ髻鮫的幼兒被發現。如同林惠真所說,「(紅肉ㄚ髻鮫的幼兒)可能是被纏下來之後要回流到比較岸邊去覓食,但他絕對不是完全依賴在藻礁生態系之上,因為紅肉ㄚ髻鮫被發現的分布範圍顯然不是這樣。」
再來,由於外推方案的堤是開放式的堤防設計,不是完全封閉。所以會不會有所謂鯊魚空間迷航?「我不敢說一定不會有,但是至少在跟完全封閉的港來看,這裡會產生空間迷航的可能性,我相信一定會小很多。」
詹順貴強調,林惠真對於環評或之前環差報告書,又或是最近一份新的環差報告解讀上可能有產生嚴重的誤會。「剛她提到,三接會導致周邊海域升溫三點多°C,其實這個是完全不正確的。」環差報告書中有模擬,如果採封閉式的設計,會影響的升溫是不到0.5°C,那裡面提到最大升溫可能會到三點多度,那是因為台電的大潭電廠所排放的溫排水導致的升溫,不是因為三接興建而造成的。三接興建可能升溫的影響,其實是微乎其微。。
2050年淨零碳排是遙遠口號 詹順貴:氣上不來,煤減不下去
為什麼要優先減煤?大家都認同說,2050年要淨零碳排,但這是一個遙遠的口號,上一次反方代表趙家瑋博士說,「我們不能只是支持遙遠的願景,而不去守護它可能的路徑。」這個路徑在COP26(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最為重要,尤其在2023年減碳目標裡,最優先要被拿出來講的就是減煤。由於減煤可以達成減碳的速度遠高於天然氣的削減。
天然氣每發一度電所排出來的碳,只有燒煤的一半。更何況,燒煤會造成的空污的嚴重性,也遠遠遠遠高於天然氣。
詹順貴指出,「當我看到最近的一場記者會,許許多多當時嚴厲批評政府減煤、反空汙太慢的反空汙團體,回過頭來支持本間的公投案,而完全忘記了他們當時是怎麼要求政府要快速剪煤來改善空汙,試想,如果今天三接這個遷移桃園大潭公投真的通過了,天然氣上不來,我們的能源轉型的路徑,要2025年要把燃煤從 40 幾%降到 30%,燃氣要從30%提高到50%,這個路徑中,氣上不來,煤當然就減不下去。」
在這個情況下,大家憑什麼說,我們2050年要淨零碳排?更何況連國際能源總署都認為說,人類在往再生能源發展時,輔助性的燃料就是天然氣,這一部分,「如果今天我們卻因為把藻礁生態系的價值上綱到最重要,而忽略了中南部居民的需求,甚至燃煤不生而被迫考慮要研議核二、核三場的時候,我們要如何去跟地方的居民說服說,你的身體健康沒有我的藻礁生態系重要?我們能夠這樣講嗎?當然不行。」
也因此外推方案才是一個可以兼顧藻礁生態系,把影響降到最低最低,以及兼顧減煤,減空污,減碳,讓北海岸的居民跟墾丁恆春那一帶的居民,早日脫離核廢料跟核災夢魘。「我相信在兼顧減煤、減空污、減碳的期程之下,藻礁生態系一樣可以活得非常好。」
最後,詹順貴再次呼籲,「縱使我以前曾經不認同三接的原方案,覺得要優先保護生態,現在,我改變主意,我覺得外推方案可以兼顧這些多元的環保價值,縱使因此,被以前的朋友罵我背叛保育價值、環保價值,我都在所不惜,因為這才是正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