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將召開「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會議,決定是否將新冠肺炎移除,影響全球防疫政策調整,指揮中心宣布將著手調整「確診病例定義」,改為只通報新冠重症,確診輕症可不必通報,也不再強制隔離「5+n」,相關政策與給付都會一併調整,而週四(2/2)將宣布室內口罩令鬆綁相關細節。
隨著台灣室內配戴口罩鬆綁、邊境防疫0+7天、確診者隔離政策、確診通報定義都將調整,新冠可望從第5類法定傳染病調整為第4類,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說,WHO認為目前全球都處在一個過渡點,還是要謹慎去管理跟採取措施,避免重症跟死亡導致對社會、經濟產生衝擊和負面因素。
洪子仁表示,中國突如其來在12月大解封,再來世衛會觀察有沒有新病毒株,如果沒有,表示中國也跟世界依樣過渡了,會議將COVID-19從PHEIC名單上移除,機率滿高的,5月美國、日本都降級了,台灣一定會跟進。
根據信傳媒報導,洪子仁提到去年12月開放戶外不用戴口罩後,看來沒有因為開放導致疫情明顯變化,以及醫療量能也沒受影響,在口罩放寬過程中,民眾如果自己不放心而戴口罩也是很好,慢慢戴口罩就會變成自主健康管理,台灣的防疫政策可以按自己的路走,「別人怎麼做參考就好,因為每個國家國情不同,也要按照科學邏輯推演、逐步開放。」
而室內口罩令逐步開放後若疫情又上升該怎麼做,洪子仁建議指揮中心可將大賣場、學校等風險場域,每2週檢視一次,再逐次把10個危險場域縮減成8個、6個、4個,6月份也許就能全面解除口罩令。
另外,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也認為,台灣已有自然感染產生54%免疫保護力,部分民眾也打了雙價疫苗來保護,是時候解除室內口罩令,她提出新的健康照護解封指數,去取代過去的流行疫情解封指數。
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陳秀熙說,考慮了兩個重要因素,1是使中重症降低,住院病人人數減少,存活率升高,2是鬆綁防疫措施,讓自然感染保護形成,為了要低於標準,第一措施就是口罩以及隔離檢疫調整,但醫療及長照機構等特定場所仍應繼續維持。
陳秀熙認為,口罩令從硬性變成軟性,對民眾具有很大的象徵意義,未來確診從原本的5+N 改0+N自主防疫不需再通報,能讓健康照護能量回到正常、各行各業的人力恢復正常。
指揮中心宣布,2/7起取消中國旅客入境唾液PCR篩檢措施,另外也取消自中國啟程經港澳轉機入境台灣的旅客,需持有48小時內PCR檢驗報告或24小時內抗原快篩檢驗報告的措施。另外,入境者自由領取快篩從原先4劑改為1劑。
週三(2/1)指揮中心公布實施細節,自2月7日起調整自主防疫指引中有關篩檢時機之規定,取消原入境當日或自主防疫第一天或匡列為接觸者當天以快篩試劑進行快篩、以及外出須有2日內快篩陰性結果之規範,改為「自主防疫期間如出現症狀再使用家用快篩試劑篩檢」。
指揮中心說明,目前自主防疫對象須於入境當日或自主防疫第一天(D0/D1)或匡列為接觸者當天以快篩試劑進行快篩,自主防疫期間如需外出,須有2日內快篩陰性結果,並由政府提供4劑快篩試劑供自主防疫對象使用。
指揮中心經評估國內外疫情趨勢及國內醫療量能,自2月7日起調整自主防疫指引檢測時機,於出現症狀時使用家用快篩試劑篩檢,並於自主防疫地點休息。
配合防治政策調整,入境者快篩試劑自由領取劑數自2月7日零時(航班表定抵臺時間)起,由4劑調整為1劑,確診者之密切接觸者亦自2月7日起(確診者隔離起始日)同步調整為發放1劑。
至於外界關心的口罩鬆綁,指揮官王必勝表示,由於口罩政策影響很多層面,包括教育部等,行政院週二下午開會討論,預計周四(2/2)公布實施細節。
實施方向可望像南韓分成「強制佩戴」區域,其他「自主佩戴」區域,以及「建議要佩戴」等。
王必勝周二時表示,取消入境篩檢理由是因為,中國入境旅客陽性率,已從原本的25%降至近日約2%,持續下降中。當初是為了監測新變異株,目前定序監測結果以BA.5、BF.7為主,未偵測新變異株出現,這兩種都不是新的變異株。
除了中國入境旅客取消唾液篩檢外,王必勝也表示,其他國家入境的旅客原先發放四劑快篩,改為一劑;並且從每兩日陰性才可出門外,也改為有症狀才需檢驗。
王必勝表示,現行仍維持不開放中國觀光客來台政策,因此取消篩檢措施。至於小三通專案實施對象或是範圍是否擴大,將由陸委會通盤檢討。
王必勝指出,最快周四公布第2階段口罩鬆綁措施,亦即室內免戴口罩,僅高風險場所仍須配戴。除了口罩以外,還有邊境管制、確診者隔離、確診者通報、法定傳染病降級等都開始「實質討論」,大致有5個方向,會陸續上路。
王必勝說,除了室內配戴口罩鬆綁以外,其他還有邊境防疫0+7天、確診者隔離政策、確診通報定義都將調整,及新冠從第5類法定傳染病調整為第4類,皆處於實質討論階段,預估口罩及邊境防疫措施會比較早一點,維持穩健開放,持續觀察國內外疫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