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7/8)日公布國內新增30,47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0,314例本土個案及16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31例死亡。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針對第二次追加劑(第4劑)施打對象再次說明,目前開放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還有18歲以上免疫不全免疫低下病情穩定者。
莊人祥表示,18歲以上免疫不全者皆可以施打,包括癌症患者、幹細胞移植患者、中度嚴重免疫不全、洗腎患者、HIV患者、使用高度免疫藥物者、使用放療化療者,或經過醫師評估免疫力不全等,可以施打基礎加強劑。
此外,包括醫師人員、港埠人員、機構及照顧系統者,可評估自我風險接種第二次追加劑,必須與第一次追加劑間隔5個月或150天以上接種。
至於,有媒體問及何時會有次世代疫苗可以使用?莊人祥回應,目前我國和莫德納(Moderna)簽約,今年預定供應2千萬劑疫苗,目前共有9百多萬劑到貨,約還有1千多萬的數量可以進貨,提供的也包含次世代疫苗。
據國外研究狀況,可能9月底、10月初可以完成美國EUA審查,莊人祥補充,如果進度順利完成,也會同步請對方提供送審資料,若台灣同步通過EUA,相關準備完成,預計次世代疫苗最快10月可以進入台灣。
死亡個案最年輕20多歲 7歲女童沒確診「卻得MIS-C」
針對死亡個案,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最年輕的死亡個案為一名20多歲男性,因癌症關係入院,在住院期間不慎染疫,經治療後已解除隔離,卻仍因癌症惡化過世,羅一鈞表示,死因為肺炎、癌症轉移。
值得注意的是,羅一鈞收到1例特殊通報,一名7歲女童沒有確診過COVID-19,也沒有慢性病史,但家人曾於5月底快篩陽性,女童當時快篩陰性,並在6/1接種BNT疫苗,但在6/29出現症狀,包括發燒、全身紅疹、嘔吐腹瀉,活力及胃口下降,7月3日到急診檢查有結膜炎、草莓舌、頸部林巴結腫,有發炎指數、肝指數升高,懷疑MIS-C住院。
雖然該女童未曾確診,且檢驗PCR陰性,但檢出N抗體陽性,顯示近期可能感染新冠。羅一鈞表示,目前兒童MIS-C累積通報33案。
莊人祥表示,今日新增之30,314例本土病例,為14,000例男性、16,295例女性、1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
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640例)、臺中市(3,851例)、高雄市(3,291例)、桃園市(3,236例)、臺北市(2,838例)、臺南市(2,419例)、彰化縣(1,688例)、屏東縣(1,191例)、雲林縣(881例)、苗栗縣(838例)、新竹縣(742例)、宜蘭縣(691例)、南投縣(664例)、新竹市(642例)、嘉義縣(590例)、花蓮縣(562例)、基隆市(436例)、臺東縣(376例)、嘉義市(343例)、澎湖縣(194例)、金門縣(180例)、連江縣(21例)。
此外,今日新增13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72例男性、59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27例具慢性病史、82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1日至7月5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4日至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