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新冠(COVID-19)確診人數居高不下,也讓愈來愈多孩童陷入染疫的風險,根據統計,截至今(28)日,台灣已累計兒童重症達20例,其中有9人出現腦炎的症狀,而有5人因腦炎死亡,讓家長相當憂心。
對此,有專家特別出席今(28)日的防疫記者會,詳細講解COVID-19所導致腦部病變致病的機制,並提醒家長們該如何防範。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國內兒童感染科權威邱南昌今(28)日出席防疫記者會,談及兒童染疫併發重症的相關機制,他表示,新冠病毒是否會直接侵犯兒童大腦,須從檢體中解剖找出病毒,因此較難以驗證;之所以不少孩童腦部受到影響,推測是感染病毒後引起的「細胞激素風暴」,使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傷害到包含神經系統在內的器官組織,導致腦部受傷。
邱南昌指出,在發現兒童染疫後併發神經重症,兒科立刻全體動員訂定指引,「全球沒有國家像台灣這麼快。」
他接著說明,新冠病毒有很大機率會傷及血管內皮細胞,一旦內皮細胞損傷,會透過血液滲透導致腦部受傷,引起腦水腫等病症,加上病毒很有可能引起全身性的反應,包括腦部、肝臟、腎臟或其他器官都可能受到影響,尤其肝臟、腎臟是負責身體新陳代謝,若受損恐無法協助腦部受傷代謝。
邱南昌強調,腦部病變不一定是單一一種機制,它是有其多樣性,可能同時存在多種機制造成病情惡化,最重要還是提醒家長,哪些情況要特別小心。
不久前,醫療應變組副長羅一鈞就曾說明兒童確診發展為重症的前驅症狀,為了讓家長們特別留意,邱南昌也再次提醒,若出現體溫大於41度、意識不佳、持續昏睡、持續頭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抽搐、步態不穩等重症前驅症狀,建議應住院或立即轉診到新冠病毒重症責任醫院。
兒童感染後約有6成會發燒,但近期病例是「又快又急又高」,邱南昌表示,一般來說,孩子發高燒很少超過41度,若超過41度,代表腦內的體溫調節中樞出了問題;但他也強調,這不代表沒燒到41度就沒問題,「若沒燒到41度但燒很久,也要小心。」
此外,邱南昌提醒,若孩子腦部受傷,意識會變差、持續昏睡,「當孩子退燒後意識恢復不錯,可以玩來玩去,就不必過度緊張。」如若相反,退燒後仍沒精神、活力差就要特別留意。至於頭痛方面,大一點的孩子容易表達持續頭痛的症狀,而小小孩則較難表達清楚;另外,若孩子有持續嘔吐的現象,很有可能是因「腦壓上升」所引起,邱南昌說,這和一般腸胃嘔吐不同,在不吃東西的時候也會有嘔吐現象。
至於「肌躍型抽搐」,邱南昌指出,這個情況在腸病毒71型感染時有發現,因腦幹上端受到刺激,就很像快入睡時大肌肉群會出現比較明顯大抖,但僅1、2下,「只抖一下不用緊張,但如果持續出現就要小心。」6個月到5歲間的小朋友確診後很可能會發生「熱經孿」,表現症狀為急速發燒、出現抽搐,但僅會發生1次,且時間大概1、2分鐘就結束。
若抽搐時間很久超過15分鐘,且失去意識、發作第2次等,超過30分鐘就需注意,邱南昌建議若孩子確診有抽搐,應盡快給醫師評估,也建議醫療人員須讓孩童降低腦壓、降低腦水腫藥物,也要控制發炎、盡快給予口服藥物,或類固醇及類蛋白。
步態不穩的問題,原因發生在後腦勺,病毒有時會影響到小腦、腦幹,此時就可能會出現走路不穩的狀況。
針對兒童確診發展病程,台中榮總兒童心臟科主任詹聖霖在「兒童新冠病毒感染警訊症狀與急診處置」線上研討會指出,以美國研究數據推估台灣的染疫狀況,國內18歲以下兒童、青少年族群,將會有80萬人染疫;中重症約2-6萬;死亡數約320-840人。
不過,詹聖霖表示,因疫苗和藥物的關係,中重症病患有可能會比預估的少。
對於這樣的說法,邱南昌表示並不認同,他盼大家別用美國模式推估。邱南昌認為,台灣在兒童醫療照顧應比美國好,請大家對國內醫療要有信心,並強調一旦發現台灣有兒童神經性重症,整個兒科界都會動員起來,「我相信全球沒有國家只出兒童神經受傷指引,不是只有神經,各方面我們都會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