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為何從一開始的堅持病毒清零,走向逐步開放與病毒共存?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和病毒的特性有關係,剛開始的時候沒有疫苗和口服藥物,致死率又高,因為致死率高才要清零,「致死率大幅降低!這樣的情況下,大家就覺得要跟病毒來共存。」
為何台灣放棄清零?
陳時中說明,以往為什麼會需要清零。第一個,主要是一開始的時候致死率是高的,所以才需要清零。第二,發展至現在,以前致死率比較高的那一段,各類病毒株的威脅過去了,Omicron來了,致死率大幅降低。這樣的情況下,大家就覺得要跟病毒來共存。第三,決定跟病毒共存之後,又有幾條路要走,是一下子跟大量的病毒來共存,或是少量、漸進性的共存,那台灣走的是少量逐漸式的共存。
陳時中表示,這樣走的情況下就會有逐步的放寬,或是逐步的解禁,根據疫苗或是口服藥物等等,上述這些相關的因素理面,慢慢把共存的幅度變大,最就變成在疫情之下完全的正常生活。「是跟病毒本身的特性有關係,來決定我們最終的防疫目標!」
口服藥物是否夠?
陳時中強調,口服藥物跟國際比較,台灣算是買得相當足夠!日本、韓國、澳洲、美國、加拿大等國準備的口服藥使用總數量不到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相比之下台灣的準備是夠的。
0+7政策調整會不會放出有傳染力者?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確診者7天可以解隔離,是於上上周宣布和調整的政策,之前有再專家會議小組上討論,Omicron的新文獻資料顯示,10天以上才解隔離,傳染力已幾乎趨近於零,若縮短到7天,日本有研究以病毒培養來看,11%的人培養時還是出現病毒陽性反應,可能還是具有一定傳染力,而新加坡研究顯示,發病5天以上,個案就已經培養不出有傳染力的病毒。
羅一鈞說,統合兩個研究,5%個案可能在7天或以上仍有傳染力,但無法從PCR或抗原快篩就提供做出一致性作法,有的CT值20幾就培養不出病毒,有快篩陽性但也培養不出病毒,所以7天解隔條件上,沒有要採用第7天的檢驗結果,不會做病毒培養來確認有沒有傳染力,培養出來也超過三周了,對個案來說沒有什麼幫助,用大數法則來看,隔離7天已經把傳染期傳染力壓低到最低的情況,出外活動不會對他人有傳染風險,對自己本身的健康方面,也已經度過會快速變化的時期。
羅一鈞強調,民眾使用快篩時,若顯示出來的線比較淡,不代表病毒量就是比較低,每款產品的原理都不太一樣,做出來陰性陽性快篩,也不代表有沒有傳染力,還是以天數為準,也是多數國家施行的,沒有說解除隔離前要做檢驗。
3.5萬份默沙東口服藥晚間抵台
指揮中心宣布,默沙東口服抗病毒藥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將有3萬5280份在今晚抵台,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到貨後將盡快鋪貨給第一線人員使用,優先保留提供給長照機構及洗腎患者兩類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