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疫情已經連6天破萬例,相較先前的確診者強制匡列、電子圍籬以及罰則,衛福部長陳時中周三(5/4)出席立院備詢時表示,這2天會和地方政府討論,考慮居家隔離電子圍籬退場。
另外,陳時中也說本土疫情預計會在5/20達到高峰,屆時確診者的人身限制就會降到最低,會再放寬「快篩陽性視同確診」的對象,有可能會全民適用。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公布國內新增23,13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3,102例本土個案及37例境外移入(14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例死亡
面對國內疫情持續升溫,醫療量能也接近崩潰邊緣,對於許多民眾習慣在第一時間前往醫院做採檢,讓醫護人員直呼吃不消,擔心採檢量能不足。對此,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近日已招募耳鼻喉科診所協助,目前已有逾300家積極響應,5月5日會公布合作名單。
指揮中心籌組PCR國家隊!
由於國內染疫人數不斷擴大,大型醫院的篩檢及急診人力緊繃,陳時中表示,近日招募基層醫療院所提供PCR採檢服務,截至目前,已有300多家耳鼻喉科診所積極響應提供協助。
陳時中指出,對於願意提供協助的基層院所,將在5/5提供名單給民眾知道,此外,他補充,因第一線醫師們在疫情上已經相當有經驗,就不用再另外安排地方衛生局進行查核。
林右昌盼中央發抗病毒藥物 羅一鈞回應了
有鑒於3日本土確診人數突破2萬,基隆市長林右昌表示,三天後確診數很有可能衝破6萬,有媒體向陳時中詢問,是否真的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對此,陳時中表示,「既然是3天後,那麼很快就會知道了」,但他後續再補充,「應該是差不多這個數字。」
由於病例數快速上升,林右昌也期望中央能下放抗病毒藥物給地方,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則表示,本周會配送27萬人份輝瑞口服藥到各縣市,預計周六(5/7)到貨,並會在5/5配送2萬人份的藥物給各縣市核心藥局一共57家,供居家照護確診者使用。
何謂「核心藥局」?羅一鈞解釋,這是透過藥師公會全聯會,找到各縣市倉庫比較大存放藥物的核心據點,可透過各社區藥局領藥,或到社區裡面去到宅發放,比較像定點發送的概念。
接觸染疫者「何時需快篩」?羅一鈞曝最佳時機
有媒體今(3)日在記者會上問到,倘若不幸接觸到確診者,最好是在幾天或幾小時內快篩較為準確?羅一鈞指出,如果民眾接到他人的確診通知,可先回想自己與確診者的接觸時間,根據該時間點來推算,他表示,一般來說,3天內做較可在第一時間確認自己的感染可能性。
不過,羅一鈞再補充,「潛伏期可長到7~10天轉陽,若不放心,後續可接觸滿7至10天再做一次。」他說明,基本上接觸當天去做,不會立刻轉陽,因為病毒潛伏期不會這麼短。「至少要隔1天以上、大概3天內,這段期間是轉陽或發病的高峰期。」
最快年底脫口罩?陳時中回應鬆綁排序
由於國內疫情不僅不見好轉,反而大幅度升溫,令國人遲遲無法拿下口罩,對於口罩令何時能鬆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控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台灣若要達到不用戴口罩,「自然感染加疫苗要達到8到9成會比較好,單看第三劑至少也要達到7成。」他分析,台灣最快年底有機會解封口罩。
對於年底是否真有望能解除口罩禁令,陳時中回應,隨著自然感染與疫苗覆蓋率變高,相關行為限制、生活限制會逐漸放寬,但口罩可能需要再久一點,比其他放寬慢一些些。
他補充,台灣現在正從清零走向跟病毒共存的路,隨著染疫率愈來愈高、自然防禦就會愈來愈好,疫苗施打率愈來愈高,自然形成跟人為形成,加上「非藥物介入措施」(NPI),希望疫情漸漸轉向流感化。
食藥署火速核准「福又達」、背後創辦人為高端高層惹議!今又爆指定桃機檢驗
食藥署日前核准「福又達」公司進口韓國家用唾液快篩,不但申請僅2周就獲准,再加上被發現福又達創辦人正是高端疫苗總經理陳燦堅,因此引發外界圖利的揣測。
除此之外,有網友爆料指出,自己在去年參加帛琉疫苗團,出發前在桃園機場的檢測公司也叫「福又達」,當時篩檢一次的費用也要5000元,質疑政府是否真圖利特定人士、廠商。
對此,陳時中回應,落地採檢從頭到尾跟福又達都沒有關係,疾管署人員、機場清潔員等都有定期篩檢計畫,該計畫跟福又達也沒有關係,但疾管署駐點的檢疫人員,因排班關係,沒辦法參與大規模篩檢計畫,所以另外請福又達做,「這是屬於小規模的,是疾管署北區檢疫人員的一個小團體由福又達做。」
快篩陽勿PCR?陳時中給答案
此外,資深音樂人陳子鴻染疫康復後在臉書呼籲,快篩陽性者別去PCR篩檢,會增加醫護負擔及風險。主持人焦志方確診也喊出「拒絕公開密切接觸者」。
對此,陳時中回應,若是確診者的同住家人或密切接觸者,就有通報的義務,至於快篩後陽性,務必依照傳染病防治法,通報衛生單位,沒有通報雖然無法查核,若事後有事實證明將會依法開罰。
「打3劑免居隔」6月上路? 陳時中:有規劃但變數多
近日傳出,未來政府政策將走向「全面免居隔」,但前提是打滿三劑疫苗,且覆蓋率有7成以上,加上中重症受到控制的情況。對於「打滿第三劑加快篩」取代居家隔離,可望在6月中上路,陳時中表示,「有這類相關規劃」,但變數仍多,若有確定情況會再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