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疫情嚴重,需要PCR採檢確診的民眾塞爆醫院急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重申,為減少急診壓力,無症狀者勢必須先有快篩陽性才可以做PCR採檢。然而,這番宣示卻未考慮到:快篩陽性者要是無症狀,也不該跑急診;快篩陰性若症狀嚴重,也應該到急診來。另外,快篩的主要問題在於偽陰性,有症狀和接觸史的民眾即便快篩陰性,也應以PCR確認。
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哈佛大學公衛博士李建璋提醒,急診的使用原則是「症狀嚴重度」,不是「快篩陰陽性」。 因此,快篩陰性且症狀嚴重可以來急診,快篩陽性卻沒有症狀,應該去門診或社區篩檢站,這就是共存時代應該做的:回到常規醫療處置原則。
近日快篩議題沸沸揚揚,李建璋撰文指出,羅氏與亞培是全球最大的兩個檢驗廠,所生產的快篩試劑經過大規模真實世界臨床試驗資料驗證,靈敏度大約70%,偽陰性大約30%。也就是每10個確診病人做快篩,會遺漏大約3個,但若在接觸感染後5天內、有症狀、高病毒量的情況,靈敏度可達到80%以上。
「快篩的問題是假陰性,不是假陽性。」李建璋表示,不能再說快篩有90%以上的正確率,真實世界的情況是仍有30%偽陰性。因此建議有症狀和有接觸史的民眾,即使快篩陰性,也應該用PCR確認。醫院或大型集會如果要用快篩來管制進出,則建議要快篩兩次,以減少假陰性的比例。
李建璋也提醒,查詢衛福部食藥署網路資訊,會看到很多台灣市售快篩試劑準確度都寫90%以上,但如果查閱頂尖醫學期刊文獻,卻看不到這麼高的數據。這是因為食藥署數據是使用廠商提供的標準品去測試的,但在真實世界中,病人的病毒量、檢體的品質都有很大差異,不可能與測試情境相同。
李建璋表示,台灣市售快篩試劑目前只有羅氏和亞培有公布真實世界的臨床試驗資料,其他的廠商則是遍尋不著,在真實世界中的實際準確度是無從評估的。李建璋建議,政府應該要與醫學中心訂定合約,定期累積快篩廠商的真實世界臨床資料,靈敏度小於70%的廠商,應該要退出市場。
本文授權自聯合新聞網,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