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冠(COVID-19)疫情再創新高!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數字,今(7)日一共新增531例確診個案,其中本土個案占382例、境外移入圍149例。
對於防疫方向,是否要與病毒共存?指揮官陳時中說,現在清零是不可能,未來在形式上一步一步這樣走,必然會與病毒共存,就是要控制不要指數型成長,這樣壓力會太大。
至於哪些確診族群適合在宅照顧?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其實已經有明確標準,適用族群符合3條件:年齡小於65歲、無症狀、有慢性病但不嚴重的,因為這些人中重症風險低,而且也都打過至少2劑疫苗。
雙北停課標準出爐
另外,北市教育局宣布將調整停課標準,「若全台北市有4個行政區達1/3學校全校停課的標準,將考慮台北市全市停課」。
台北市教育局副局長陳素慧表示,停課範圍包括北市公私立高中以下各級校園共268所、幼兒園600多家,目前防疫指引只規範至到一行政區有1學校停課,就全行政區停課;為因應疫情近期將調整停課標準,倘全市有四個行政區達3分之1學校全校停課的標準,考慮台北市全市停課。
而鄰近的新北市則是表示,新北市今新增3所學校、4個班級停課,針對停課標準,新北規定為「1班1位確診就停課、1校出現2班停課就全校停課」。
新北市教育局局長張明文說,新北市目前的停課標準,是依據中央111年3月3日發布的疫情停課標準辦理,目前新北新增3校4班停課,之後的停課標準則是1班1位確診就停課、1校出現2班停課就全校停課。
新北優先試辦輕症在宅照護
近日提到如果單日確診人數超過1500人,就會啟動輕症在宅照護計畫,陳時中說目前正在進行指引規劃,下週可望定案,會以新北市為優先試辦:「侯友宜市長有表達意願想要做,加上新北疫情也比較吃緊,所以讓他們優先試辦。」
陳時中解釋,現在檢疫量能還足夠,要全國實施的時間點還不到,包括地方政府的水平聯繫、戶政、衛政、警政、醫療遠距平台、如何送藥、關懷中心運作等等,還有社區溝通,都是需要先試辦看看,之後才能讓大家比較安心。
他也說,如果有其他縣市有興趣,要多樣性試辦點他也不反對,但這需要社區的溝通。
台大院長吳明賢:符合3條件可在宅照顧
至於哪些確診族群不適合在家?適合在宅照顧的又要符合甚麼條件呢?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其實已經有明確標準,適用族群符合3條件:年齡小於65歲、無症狀、有慢性病但不嚴重的,因為這些人中重症風險低,而且也都打過至少2劑疫苗。
吳明賢說,現在台灣第三劑覆蓋率還在5成,目標是重症清零,現在只是怕一下子爆發,香港就是一個例子,當醫療體制癱瘓、死亡率就會暴漲,指揮中心是層層考量,希望減少重症、才能減少死亡,讓醫療正常運作,因為以國外例子來看,會死亡的個案很多都是沒有被積極處置。
陳時中也提到,目前專責病房與負壓隔離病房總床數4311床、空床數2855床、中央集檢所總床數6372床、空床數3091床、相關清空作業都在進行中,以Omicron通常需要住10天來看,每天可以收1100人,現有的就可收得下,但單日超過1500人確診就會吃緊,超過就會輕症在宅照護計畫。
指揮中心研擬未來輕症者在家隔離,那目前血氧機數量足夠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回應,目前全台可調度血氧機有1.8萬台,3000台放在集中檢疫所,其餘分配給各縣市政府運用,後續若有需求可以增加採購。
抗病毒藥物未來規劃採買10萬人份
也有媒體問到,目前抗病毒藥物數量國內握有多少?陳時中說,先進國家裡面英國準備全人口的6-7%為最多,其他國家大概2-3%,目前瑞德西韋合約有8萬2000人份,在手的有16000人份,默沙東的莫那皮拉韋則有5000人份左右,輝瑞Paxlovid合約2萬人份,目前在手藥物總計7500人份,陳時中說,各國都在搶貨,台灣也有新合約洽談中,未來會以10萬人份以上規劃。
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7)日新增之382例本土病例,為188例男性、19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2022)年3月29日至4月7日,其中包含165例為無症狀感染。
個案分佈為新北市(111例)、臺北市(87例)、高雄市(59例)、基隆市(41例)、桃園市(28例)、花蓮縣(16例)、嘉義縣(8例)、新竹縣(7例)、臺南市及屏東縣(各5例)、臺中市(4例)、新竹市(3例)、金門縣、宜蘭縣及雲林縣(各2例)、苗栗縣及彰化縣(各1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境外移入部分,個案分別為82例男性、6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17例)、美國(6例)、印尼(5例)、德國(3例)、新加坡、法國、瑞士、英國及澳大利亞(各2例)、義大利、西班牙、韓國、中國及泰國(各1例)移入,另103例調查中。
今(7)日上午,立委林為洲在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詢問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天有幾例確診」,陳回「很多」,林又說「我聽到是本土380例」,陳點頭「對」!林為洲補充,若含境外移入就超過500例,陳時中也不隱瞞,索性點頭認同這個數字,等於又創今年以來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