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株在短時間內席捲全球,春節返國人潮將叩關,台灣二劑覆蓋率才剛過六成,該如何嚴防本土疫情再起?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在內科醫學會年會特別演講中表示,WHO昨公布測試報告,目前WHO核准的試劑都能準確偵測Omicron,台灣應維持每天至少1.3至1.5萬件檢驗量,即便二劑、三劑覆蓋率提升,醫院及機構的探陪病篩檢還是不會放鬆。
「檢驗數要足,才能夠儘早找出社區的傳播個案,」羅一鈞表示,5月中旬疫情往前追溯,可發現早在4月底、5月初就有個案進到醫院,如果當時就有布局、做好全面探病陪病篩檢,或許可望在4月底5月初就偵測到疫情已經在社區蔓延。
羅一鈞分析,檢驗陽性率若太高,例如介於5到10%之間,代表檢驗率不足,比較理想的目標是維持檢驗陽性率在小於0.5%,檢驗量才算夠。換算下來,台灣大約每天檢測1.3到1.5萬件,才能維持較理想的陽性率。
羅一鈞表示,目前每天採檢數量維持在3、4萬,但可能是因本土零確診,採檢量有緩緩下滑趨勢,必須更積極採檢才行。探病陪病篩檢作為醫院和機構的防線,可以預期即便未來第二劑、第三劑陽性率持續提升,這道防線還是不會放鬆,因為「與病毒共存」也等於是與「病毒共存亡」,必有死傷。
羅一鈞說,75歲以上長者及第五類的長照機構住民的接種率卡關,聽到很多諸如「得病走一走沒關係、但不想要打了疫苗反而出事」這樣的說法。這種想法很危險,因為即便二劑覆蓋率近九成、選擇與病毒共存的新加坡,少數不接種年長者也帶來了可觀的重症和死亡,已占新加坡加護病床的一半,死於新冠的人口比例是台灣的三倍。
「每1000個80歲以上長者不打疫苗,就有230人會死亡。」羅一鈞表示,台灣接種率不及新加坡,如果輕易把病毒放進來,長者死傷一定超過新加坡。必須要看到重症、死亡率越來越小,才能有信心嘗試與病毒共存亡。
※本文授權自聯合新聞網,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