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馬來西亞驚傳有民眾施打莫德納新冠肺炎疫苗後,出現手臂能吸附鐵製湯匙、刀叉現象,網友戲稱「萬磁王」,近期不少網友實測瘋傳,真的能吸附鐵製餐具,引發熱議。
網路甚至謠傳,某些新冠疫苗內含有微芯片才導致磁力,或傳接種莫德納疫苗後將導致基因突變。
這些經證實都是無根據的陰謀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頻闢謠,卻有許多民眾對疫苗接種產生恐懼。
各式謠言,不少民眾都曾在line群組裡接收、並轉發,訊息真偽真的重要嗎?為何疫情間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頻以臉書闢謠,疫情指揮中心更以專門時段闢謠。
本文帶讀者一揭「資訊戰」背後的政治動機。
疫情間謠言翻倍成長 預防保健類最多
依據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統計,今年疫情爆發前(1月1日至5月11日),總計收到7193則民眾投稿欲查證的訊息;疫情爆發後(5月11日至7月10日),短短兩個月就暴增2倍,總計有15053則。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副總編審陳偉婷觀察,自去年疫情爆發起,只要時逢境外移入個案、敦睦艦隊本土群聚感染等疫情波動時期,要查證網路假訊息需求就會迅速反應,內容包含各種預防保健類、疫苗相關資訊。
光用量來判斷就可知道「民眾對疫情很焦慮」,當疫情趨緩、案件量就會跟著減少。
陳偉婷回憶,華航與諾富特旅館事件於4月爆發,查核中心的後台很平靜,直到5月宣布全國防疫第三級警戒當天,「當天訊息量暴增,假訊息量暴增5-6倍」。
假訊息會隨疫情變化而變化
陳偉婷分析,今年假訊息最多為「預防保健類」,舉凡「吃什麼可以預防病毒」、「口罩要戴幾層?」、「下雨天病毒特別多」,都很容易在各社群與line群組間瘋傳。
此外,假訊息也會隨著疫情變化。
陳偉婷舉例,疫苗在台灣開打,疫苗類訊息竄升,如:「AZ疫苗是韓國不要給台灣的」、「荷蘭不要的AZ才給台灣」、「日本給的AZ疫苗出自於美國有問題的藥廠」;至於莫德納,則有「mRNA疫苗會致癌、改變人體基因」等,只要台灣收到疫苗就會有類似的疫苗陰謀論。
打疫苗不會造成基因突變,該打的時候就去打! 今天下午,最新一批政府購買的62.6萬劑AZ疫苗已經抵達。隨著疫苗的供應逐漸穩定,現在各縣市都在全力施打疫苗,過程中也持續根據民眾的需求,及時做出修正。所有參與第一線施打工作的同仁都辛苦了。...
由蔡英文 Tsai Ing-wen 發佈於 2021年7月7日 星期三
謠言類型隨露出管道 判讀政治動機
長期關注資訊戰的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伯洋受訪時直言,「中國在5月時發起了一個大規模假訊息攻擊」,目的是裂解台灣人對政府的信任感。
沈伯洋由假訊息內容、曝光渠道分析,以往Facebook與YouTube因為主攻的受眾不同,假訊息內容類型不同;至於越來越多人使用的line,性質則與YouTube較為相近。
「5月疫情嚴重的時候,網路訊息、還有統戰團體與地方報紙的夾報資訊,以及中國粉專及微博大V,甚至是台灣與中國強連結的意見領袖,有許多同步的資訊,判斷中國當時發起了較大規模的總攻擊」。
「至於內容主旋律:近期攻擊美國、日本,宣揚中國防疫、疫苗的主旋律沒有太大改變。」
沈伯洋說,台灣本土也有許多假消息,但在5月疫情高峰中國的假訊息較多、6月較較為安靜,分析7月1日為中國共產黨百年黨慶,是一個重要的日子,網路的聲量要用在對內穩定,議題以保守為主。
「以疫謀獨」? 訊息戰實為兩岸政治戰
沈伯洋拉長時間軸觀察發現,去年4~5月間,中國官媒與微博發文的關鍵字「多將武漢肺炎與民進黨當局」進行連結,早將疫情拉高至政治處理的層級,提高台灣政府處理公共衛生議題的說服成本。
沈伯洋舉例,中國國台辦日前提出「以疫謀獨」的說法,就是要將疫情與政治做連結,主要目的要打擊執政黨、台獨與分裂勢力。
此外,由於台灣本土假訊息散播十分活躍,中國往往只要將材料放大、誇張化,並在內容農場散步,就可製造社會分裂的效果。
假訊息攻佔社會心理 突破同溫層、不轉發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管中祥受訪時指出,假訊息會散播以社會心理因素佔大宗,當社會不穩定時,閱聽眾越傾向透過媒介找資訊來尋求心靈平靜。
然而,目前台灣再不信任媒體、也缺乏公共資訊傳遞系統的社會,是一個分裂的社會。
管中祥說,假訊息很難純粹用防堵的方式解決,尤其是同溫層、朋友間轉發的訊息最難判斷真偽,不過,假訊息不會在不同場域、同溫層暢行無阻,站在閱聽人角度,鼓勵民眾勇於突破同溫層、看到訊息不任意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