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疫情尚未結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不斷喊話,惟有提升疫苗覆蓋率,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才有辦法讓這場大瘟疫消失;然而,有別於過去疫苗嚴重不足的狀況,台灣不管是自購或是他國贈送,陸陸續續都到貨好幾批疫苗。
只是,即使疫苗量逐漸充足,仍無法讓所有人滿意,有急診醫師指出,當選擇一旦變多,之後面臨的問題將從「缺乏」逐漸轉成接種意願。
隨著國內疫苗量逐漸充足,指揮中心也於昨(13)日正式開放18歲以上民眾可上網登記施打意願,並等候簡訊通知再預約接種。
然而,也因為疫苗數量增加的關係,讓民眾從「沒得打」到「有得選」,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在其Facebook粉專「Dr.E小兒急診室日誌」上表示,不管是自購或是捐贈國際認證的疫苗陸續分批進入台灣,當選擇變多,之後面臨的問題將逐漸轉成接種意願。
「COVID-19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傳送門:https://1922.gov.tw/vas/
謝宗學先是感謝日本再次贈送疫苗,讓台灣又多增加50萬人能得到完整保護力,免於新冠(COVID-19)肺炎重症的威脅。話鋒一轉,謝宗學直言,即便是如此,「疫苗巨嬰」無論何時都有話說。
他列實際5點做舉例:
「當沒疫情,有疫苗時:嫌疫苗副作用,不願接種」
「當有疫情,疫苗不足時:焦慮打不到疫苗,怪為什麼買太少」
「當疫苗陸續分批到貨時:罵疫苗來的太慢,繼續嫌棄疫苗副作用」
「當到貨疫苗種類變多時:開始選擇疫苗,繼續抱怨為什麼自己想打的疫苗量不夠」
「當到貨疫苗種類多且量逐漸補足時:繼續罵為什麼不一開始就這樣做,再抱怨接種速度太慢」
謝宗學無奈表示,無論怎麼做,對於「疫苗巨嬰」來說,永遠不會滿意。他認為,每個人當然有挑選疫苗的權利,只要願意承擔等待過程染疫的風險,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就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