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導致許多產業經營壓力大增、勞工擔心工作不保;對此,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引述國外研究指出,任何危機過後,產業都會出現「恢復」、「生意大好」,以及「不復存在」等3種變化,從這些角度思考,就可觀察,自己所屬的產業,未來可能朝什麼方向發展。
孫明德日前於「金書講堂:閱讀X管理新思維」直播活動中,與雲林科技大學企管系教授陳振燧,針對中小企業經營議題,進行深入探討。
以911恐怖攻擊為例 看危機後的產業變化
孫明德在回應線上提問時表示,由國外研究可得知,任何危機過後,產業都會出現3種變化,第1種是「恢復」,例如911恐怖攻擊,讓許多人短期內不敢搭飛機,但事過境遷,大家還是敢去搭飛機,恢復以往的習慣。
同樣地,就這次疫情來看,因為戴口罩的關係,女性化妝品、大耳環,都賣不好;居家辦公也讓男性的西裝、領帶,銷路不佳;不過,孫明德強調,前述商品的買氣,都可望在疫情過後,逐漸恢復。
第2種變化,是危機之後出現「大爆發」、生意大好的產業,以911恐怖攻擊為例,事發後,機場安檢變得更嚴格,帶動安檢設備熱銷;同理,這次疫情過後,包括居家辦公所需的視訊鏡頭和相關設備、線上購物習慣、吃飯叫外送等情形,應該是「只會多,不會少。」
第3種變化,則是危機過後會消失的產業,911恐攻發生後,機場開始不讓旅客帶水、咖啡或其他飲料過安檢站,因此,原本在機場外販售這類商品的業者,便紛紛轉移至機場內部。
而疫情過後,可能不復存在的產業,孫明德稱,就當前趨勢來看,還不是太明顯,但要留意,目前美國有3成上班族,採取居家辦公,台灣從5月下旬迄今,也有約2成的上班族居家辦公,如果這種狀況,變成長期趨勢,辦公大樓、辦公家具的需求,就可能減少。
孫明德認為,從上述角度思考,就可觀察自己所屬的產業,在疫情過後,可能會朝「恢復」、「大爆發」或「不復存在」的方向走。
疫情使內需消費產業受困 原物料價格讓製造業承壓
關於全球經濟情勢對中小企業經營的影響,孫明德分析,2018、2019年,有美中貿易戰,2020年以來,則是科技戰加上疫情,導致以內需為主的中小企業,面臨極大痛苦,包括零售、觀光、餐飲業,估計都要等到疫苗施打率夠高,疫情獲得控制、解除封鎖之後,才能好轉。
他也提到,中小企業不只是服務業,還包括許多製造業,而製造業當前遭遇的問題,是原物料價格大漲,且下游需求不如想像中好,「今年第2季,美國經濟開始復甦,第3季,歐洲正要開始復甦,全世界需求的動能,沒有我們想的這麼強,上面一直漲價,下面顧客又不買,中小企業夾在中間,很痛苦。」
不過,近期中國開始打擊原物料價格,估計續漲空間有限,且國際油價也在往下掉,「接下來,就要等景氣、買氣復甦,中小企業被『上下夾攻』的問題,才能解決。」孫明德說。
明、後年全球經濟回歸基本面 難關才正要開始
「今年全世界的經濟,是靠量化寬鬆、財政政策,用強心針打下去,才開始復甦。」孫明德預期,明年、後年,當經濟回歸基本面,各國救市、紓困措施退場的時候,「可能難關才正要開始」。
孫明德呼籲,中小企業的眼光,不要只看眼前這段時間,內需消費產業應思考,如何透過數位轉型,改變經營體質,迎接景氣復甦。
至於製造業,雖然今年訂單大爆發,但孫明德強調,「其實是(客戶)去年沒買今年買,明年不一定會再買」,建議應多做投資、持續研發,「不然等到明年,市場回歸到供給多、需求少,需要強力競爭的時候,你可能會沒辦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