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三級防疫警戒實施逾一個半月,各行各業衝擊大,許多人都希望快解封,讓生計有著落。
行政院院長蘇貞昌昨在擴大防疫會議上,因應許多縣市的疫情的條件已經趨緩,建議指揮中心訂出各行業管制措施管制原則,若有特殊狀況、群聚熱點區則採取社區圍堵,可望鬆綁目前嚴格的防疫措施。
由於全國為「一日生活圈」往來密切,傳播風險仍在,尤其傳統市場攤商因拍賣、供貨應鏈往來密切,台北市近期北農轄下批發市場、虎林與永春零售市場的群聚感染是否能確實控制、找出感染源予以清除,成「微解封」最大變數。
對此,曾任職北農多年的農產運銷專家焦鈞預言,傳統市場運作高度仰賴「潛規則」,導致造冊管理與匡列執行困難,將產生高度不確定因素,即便12日微解封,社區恐有「零星爆」。
北農、環南、南機場等市場 接連傳出有人確診
為防堵市場疫情傳播鏈,北市長柯文哲在日前宣布「北農專案」,將北農攤商造冊後快篩、陰性後打疫苗,保護力產生期間則採取PCR篩檢撈出潛在感染源。
「疫苗抗疫」成果仍待檢驗,與北農第一果菜批發市場數百公尺之隔的環南市場卻爆出群聚感染,即便中央北市首度聯合成立前進指揮所,進駐傳統市場進行大規模篩檢,疫情仍隨著蔬果批發產業鍊逐漸拓至下游的傳統市場,南機場、永春、虎林市場都陸續出現確診者足跡、引發社區群聚感染。
由於傳統市場傳播鏈未被確實阻斷風險高,雙北市政府昨雙雙宣布,傳統攤商造冊全面打疫苗。
造冊打疫苗能阻斷傳播鏈?焦鈞帶讀者一同回溯果菜批發、傳統零售市場運作,為讀者層層解惑。
北農管理黑數多 第一時間抗疫管制與造冊未落實
回溯北農於6月底第三波群聚感染爆發時,北市長柯文哲於6月19日記者會上公開表示要為每日出入員工、委外廠商與承銷人造冊快篩、接種疫苗約4000名攤商;時隔2日,列冊人數改口為1萬人,7月1日則表示「北農專案」打了1萬4千多劑疫苗。
從一開始的造冊版本一路到實際施打,打疫苗人數相差超過3倍。
焦鈞指出,批發市場的心臟是「負責拍賣的內場」進出需要承銷證照,管理上有高度封閉性,造冊相對傳統市場容易。然而今年2月起,位於「萬華熱區」的北農卻無警訊,疫情自5月爆發,6月底才開始造冊,肇生不少匡列漏洞。
▲北農果菜批發市場是全台最重要蔬果拍賣中心,每天凌晨出入的搬運工、拍賣員及承銷商至少上千人。(圖片來源:蕭婷方攝影)
1. 父親執業登記、兒子經營 又聘了兩名幫手
「一開始的4000人名冊,多是萬年不動的承銷人清單,許多人登記是父親,實際運作是小孩,若攤商另外聘有兩名員工,也很難納入打疫苗清單。」
焦鈞說明,北農員工、約聘雇約500至600多人,加上有證承銷人、有牌搬運工後約為4000人;
然而,現場承銷人聘請的員工、搬運工臨時請假代班、現場的幫忙人力都很難確認,因此並未在北農第一時間的造冊名單之列。
2. 人手不足臨時工多 逃逸黑工打工時有所聞
焦鈞再舉例,端午節前夕爆發北農第二波群聚感染的4樓果菜分裝中心,由於交貨全聯、供貨量大,長期缺工常常不定期聘請派遣公司協助人力,派遣勞工從哪來、是誰確認難度高。
以往,北農合作派遣公司曾聘請沒有身分證的逃逸外勞協助果菜分裝,難溯源身份、遑論造冊。
北農員工受記者電訪時也私下抱怨,以往行政人員會每日輪流協助蔬果分裝,「4樓爆發疫情後,被稱為毒窟,根本沒人敢去幫忙,就聘了更多外來人。」
焦鈞另外指出,北農外圍零批場打工的人多、「黑工」以往也很難查清楚。
3. 第一時間防疫鬆散 未落實管理
另有北農員工向記者透露,疫情爆發後車輛、內外場人員出入,很多時候根本沒有量體溫、落實實聯制,甚至同事染疫,同單位同事發現不舒服、自行到快篩站檢查才知道自己也確診。
焦鈞綜合歸納,北農防疫第一波感染前就應有兩版本名冊,一為既有攤商名冊,另應有實際在場域內工作的名單。
焦鈞直指,從蔬果批發「由內而外」的貨流分析,農產公司「拍賣內場」與「零批外場」分流若落實,相對能有效阻絕傳播鏈,病毒不會逆著貨流從外場回到內場。
▲北農果菜批發市場每天聚集了全台各地承銷商最到此喊價批貨,過程十分擁擠。(圖片來源:蕭婷方攝影)
傳統市場人流複雜 「潛規則」添管理難度
從農產品的供應鏈來看,果菜進入批發市場,隨後進入上游零售市場,再流通到傳統市場。
「環南是北市最大綜合零售市場,可以一站購足的地方,價格又相對其他地方便宜,下游攤商會來此批貨、許多民眾也會到此買便宜,是普遍消費者最密切接觸的地方,南機場、永春市場,非常有可能為環南市場拓散出去,再進入社區」,焦鈞說。
就有北市豬肉中盤批發商受訪時向記者說,攤主與出攤的攤商不一定是同一個人,自治會組成多是攤主,報打疫苗的也不見得是出攤人,有時像攤主承租攤位的人還會分天轉租給他人,人員組成很複雜,「現在有(疫苗)打在不該打的人身上」。
焦鈞受訪時隱晦說,每個市場都是「勢力」,是潛規則運作很盛行的地方,平時管理難度就高,遑論仔細造冊。
即便12日解封 還是會造成「零星爆」
焦鈞直言,若12日無法解封,從現在傳統市場染疫人數及拓散趨勢來看,北農破口為最主要原因。
反之,若12日微解封,從北農拓散出來、進入社區的傳播鏈,由於上述傳統市場的特殊性,導致造冊管理與匡列執行困難,將產生高度不確定因素,社區恐有「零星爆」。
社區抗疫兩隻手 「普篩」、「疫苗」不應偏廢
公共衛生專家長庚大學副校長許光宏指出,社區抗疫兩隻手為「普篩」與「疫苗」。
許建議,「病毒進入社區,現在報告個案數減少,還是有不明來源,篩檢的規模就要擴大」,首要之務應儘速為社區擴大篩檢,撈出潛在傳播鏈、避免病毒擴散,建議可多次篩檢,讓偽陰性的個案無所遁形。
其次,便是打疫苗提升群體免疫保護力。
不過,許針對疫苗施打政策特別提醒,在疫苗不足的現況下,「感染易重症」、「高接觸風險」二類在優先接種次序應取平衡點,生命無價,建議應先讓重症患者多施打,不僅能降低死亡人數、也可降低醫療系統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