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月15日起,全台75歲以上長者,開始接種日本提供台灣的124萬劑AZ疫苗,卻陸續傳出接種後猝死的消息,讓許多民眾深感擔憂,開始猶豫,是否該讓家中長輩接種疫苗。
對此,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醫師李秉穎今(17)日上午接受廣播節目專訪時表示,施打疫苗後,若出現不良反應,未必與疫苗有因果關係。
一、疫苗導致猝死的可能原因為何?
李秉穎表示,就學理上而言,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以前就解釋過,疫苗造成一個人突然死亡的原因,是「過敏性休克」,如果沒出現過敏性休克症狀,不太能夠認定為疫苗致死。
對於台灣發生的疫苗接種後死亡案例,李秉穎強調,他不清楚詳情,但從媒體報導內容來看,似乎沒有過敏性休克的症狀,「例如,打了疫苗後幾分鐘,出現呼吸急促、臉部潮紅、呼吸聲很大等等(症狀)。」
二、施打疫苗造成的死亡率過高?
李秉穎指出,「背景值」的比較很重要,他舉例,根據內政部統計,2020年,台灣75歲以上的長者,總數約140餘萬人,一年當中,有9萬5000多名年逾75歲的長者過世,換算成每日死亡數約為260人(原因為慢性病、器官老化等),此為背景值。
李秉穎估算,目前約有7至8萬名75歲以上長者接種疫苗,若用上述背景值來推估,可預期「一天會有14人死亡」,但現在出現的數字是11、12人(編按:李秉穎受訪時,引述昨日媒體報導的人數),並未超出預期,所以就背景值來看,「我們並沒有發現危險訊號」。
三、出現猝死案例,代表疫苗品質有問題?
李秉穎分析,如果疫苗品質不好,食藥署不可能驗不出來,「食藥署很龜毛的!」在一般情況下,若疫苗品質真的有問題,「就是無效而已,不太會出現預期之外的不良反應。」
李秉穎稱,過去曾出現過疫苗被細菌汙染的案例,但這種狀況,在檢驗時就會被驗出來,「那是幾十年前會出現的事情,如果真的用了,比較可能出現的是敗血症,這也不會導致猝死。長輩會猝死,通常不是感染症,而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這類的。」
四、老人家身體弱、有慢性病,能接種疫苗嗎?
李秉穎強調,他還是建議,尚未接種疫苗的長輩,應該去接種,因為「年齡是新冠肺炎造成重症、死亡,最重要的危險因素,那個(年齡)重要性高於潛在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等)。」
對於有民眾擔心,老人家身體弱,能否禁得起疫苗施打一事,李秉穎認為,若長輩不打疫苗,一旦被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各式病毒感染,「那個危害性,老人家會受不了。」
他也提到,無論哪一種疫苗,在臨床試驗上都發現,「年紀比較大,不良反應比較少,這是因為免疫系統老化,對疫苗的發炎反應會比較低,自身感覺到的症狀,就會比較輕,抗體生成性,也會差一點,但還是有70%、80%以上的效果。」
對於慢性病族群,李秉穎說,接種疫苗後的觀察重點,還是過敏性休克症狀。
根據美國統計,對mRNA(例如:莫德納、輝瑞)疫苗有急性過敏反應者,24%以前也曾對食物或其他藥品,出現過敏性休克症狀。李秉穎表示,「這是體質因素,如果是曾經出現過敏性休克者,在接種疫苗後,一定要休息30分鐘、密切觀察,因為90%的過敏性休克,都是在30分鐘內發生。」
五、不同類型疫苗,有哪些不同的不良反應?
李秉穎說,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不良反應,接種後的觀察時間也不一樣,mRNA疫苗(例如:莫德納、輝瑞),除了過敏性休克外,最近也被發現,年輕男性接種者,有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不良反應,通常發生在接種後一個禮拜左右。
他提醒,如果接種mRNA疫苗後,一、兩個禮拜內,出現持續性胸痛、心律不整,或只是走路就喘不過氣等症狀,就要盡快就醫。
至於腺病毒載體疫苗(例如:AZ、嬌生),要觀察的就是血栓症狀。李秉穎表示,如果接種後,發生持續頭痛、胸痛、腹痛、不明原因出血點、嘔吐,或視力模糊等症狀,應馬上就醫。
李秉穎也強調,關於疫苗疑似引發猝死的狀況,都應該與背景值進行比較,無論美國或歐盟,都是採取這種方式,「用科學的態度,來觀察疫苗與不良事件之間,是不是有因果關係,這才是確保疫苗安全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