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疫苗一定要回戶籍地才能接種?為何國產疫苗比較貴?一次搞懂:你最關心的疫苗8大問題

疫苗一定要回戶籍地才能接種?為何國產疫苗比較貴?一次搞懂:你最關心的疫苗8大問題
▲中央流行疫情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

張家麒

全台防疫報導

2021-06-13 14:17

近日有網友在臉書FB以自製圖文方式散布「政府讓人民施打未受認證且保護力低之國產疫苗」、「國產疫苗的中和抗體效價比國外疫苗差」、「國產疫苗為什麼不向國際提出緊急授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下稱指揮中心)今(13)日嚴正澄清表示,目前國產疫苗臨床試驗尚在進行中,最終結果須等廠商提出EUA 申請,經專家會議審查疫苗的製程管控、藥毒理試驗及臨床試驗結果,在緊急公衛的需求下,確認疫苗使用效益大於風險,才會核准緊急授權使用。

 

指揮中心指出,目前國產疫苗廠商皆已積極規劃,以取得國際認證為目標。國產疫苗需經食藥署和專家會議嚴謹審查,在緊急公衛需求,並確認效益大於風險,才會核准緊急授權使用。此外,各家廠牌的疫苗所使用的檢驗實驗室及檢驗方式不同且無協和,無法直接由各實驗室產生數值進行比較。國產疫苗仍需等廠商提出申請,經過中央主管機關嚴格把關及審查通過後,確認品質、安全、療效後,品質沒有問題,疫苗方可供民眾施打。

 

 

 

疫苗一定要回戶籍地才能接種?

 

另外,很多民眾感到困惑,接種疫苗是否一定要回到戶籍地才能打,指揮官陳時中強調,沒有限制一定要是戶籍地!不論居住地或是戶籍地都可以施打疫苗,若是還要回到戶籍地而造成移動,反而就失去了防疫的本意了。

 

 

高風險/中高風險熱區疫苗加配

 

陳時中表示,預計15日或16日會將高風險跟中高風險的地區:臺北、新北,照原來第一次配發的數量,再加發10%。

 

另外中高風險的區域:基隆、桃園、苗栗、台中、彰化,則會增加5%的疫苗劑量;同樣以第一次配送量為計算基準。

 

陳時中表示,因為這些地區相對的疫情較多,地方政府需要更多的疫苗做調配,會盡快加配這些疫苗下去。

 

考量離島交通不便、配送不易、人口較少、醫療資源缺乏,且當地已有確診疫情,需積極防堵,連江縣除第一次配送量外,加配2000劑。

 

 

為何我國疫苗接種率低於世界各國?

 

發言人莊人祥說明,雖然已經跟國外訂購了2000萬劑的疫苗,但因為全球的疫苗供不應求,延至6到8月之後才陸續供給,8月之後疫苗大致上不會有什麼問題;我國COVID-19疫苗逐續到貨後,即速辦理相關檢驗及驗收。並配送各縣市政府進行疫苗接種,未來將秉持該原則辦理。

 

為何國產疫苗價格高於國際四大疫苗?

 

由於每個疫苗開發技術基礎不同,加上國際的疫苗都屬於更大量的生產,確實會有價差上的問題。國產疫苗採購價格,基於保密要求,暫不便對外透露。

 

 

國產疫苗未完成二期測試即簽約?

 

若等解盲通過才下訂簽約,將無助防疫,故為確保廠商完成疫苗開發後能如期履約供貨,當初AZ疫苗也是還沒通過緊急使用授權(EUA),就先採購,因此今年3月,衛福部即與國產疫苗廠商洽談相關程序。

 

 

國產疫苗保護力?

 

國產疫苗的療效,尚須與AZ疫苗接種者之中和抗體表現比較,必須證明其不劣於AZ疫苗。

 

廠商須檢齊資料提出申請,經食藥署及專家會議嚴謹審查,在緊急公衛需求下,確認疫苗的使用效益大於風險,才會核准緊急授權使用。

 

我國之EUA的標準,未來如何取得國際認可?

 

食藥署參考國際法規趨勢,並召開數次專家會議,制定COVID-19疫苗的EUA審查標準。國產疫苗核准施打前,其品質安全療效資料均須經食藥署及專家會議嚴謹審查通過。國產疫苗廠商皆已積極規劃至其他國家進行第3期臨床試驗,以取得國際認證為目標。

延伸閱讀

連戰夫婦插隊打疫苗, 趙少康力挺「想好好活下去何錯之有」,網批:耍特權還藉口一堆
連戰夫婦插隊打疫苗, 趙少康力挺「想好好活下去何錯之有」,網批:耍特權還藉口一堆

2021-06-13

雙北「疫情重災區」,高雄卻拿最多疫苗?指揮中心澄清,一張表看「各縣市AZ疫苗配發數量」
雙北「疫情重災區」,高雄卻拿最多疫苗?指揮中心澄清,一張表看「各縣市AZ疫苗配發數量」

2021-06-13

去菜市場採買如何避免染疫? 譚敦慈:選擇「紙箱」裝食材別用塑膠袋!
去菜市場採買如何避免染疫? 譚敦慈:選擇「紙箱」裝食材別用塑膠袋!

2021-06-08

100元快篩試劑自己篩!AZ疫苗混打更好?《台灣家庭在德國》實拍如何擺脫封城困境
100元快篩試劑自己篩!AZ疫苗混打更好?《台灣家庭在德國》實拍如何擺脫封城困境

2021-06-08

軍公教年改5年有成,挹注退撫基金2200億!為何30年內能「穩健經營」?原來關鍵在這
軍公教年改5年有成,挹注退撫基金2200億!為何30年內能「穩健經營」?原來關鍵在這

202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