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鼓勵國人重拾「里仁為美」初心,信義房屋啟動「社區一家」計畫,20年來成為凝聚人心的橋樑。從鼓勵個人參與提案,到以人為本不限主題提出創舉,因應時代變化與社會需求持續進化,幫助3464個社區圓夢。
全臺鄉鎮市區提案覆蓋率達100%,信義房屋擴大「家」的定義;更連結全臺一家,榮獲第九屆總統文化獎肯定。在面對高齡化與氣候變遷挑戰,「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將社造精神向下扎根,讓國中小師生也能參與提案,更鼓勵社區民眾將計畫結合SDGs目標邁向永續未來發展。
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
改變並不需要浩大聲勢,僅需持續前行滴水也能穿石。信義房屋秉持讓臺灣變得更美好的初心,創立「社區一家」計畫,也是民間單一企業投入時間最長、金額最多的社造行動。除此之外,還幫助3464個社區圓夢與找回微笑力量,並啟動寧靜深遠的社會改造工程。
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執行20年來,足以讓更多臺灣青壯世代成為守護社區的中堅份子,同時信義房屋也陪伴社會需求與環境變遷,以滾動式調整計畫內容。回顧不同時期的創舉,包括:鼓勵個人參與提案,以人為本、不限主題,幫助提案者根據社區需求提出計畫。
並著眼於臺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超前布署讓社區營造種籽向下扎根。更在2015年設立「深耕校園類組」,2019年開放國小師生參與提案,避免社造人才斷層,得以持續邁向全民社造目標。
「社區一家」走向「全臺一家」,以在地計畫回應國際永續趨勢
面對氣候變遷與環境永續挑戰,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也鼓勵提案者思考以在地計畫回應國際趨勢,將提案核心勾選對應的聯合國SDGs17項永續發展目標。2021年設立「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透過資源媒合與人才培育,扶植具地方產業發展潛力的社區團體,建立長久商業模式,使社區能自立自強實現永續發展。
20年來信義房屋「社區一家」收到超過1.6萬件動人提案,其主題多元。從早期改善硬體,到逐漸擴及教育與文化關懷,近年更多了生態永續與跨世代關懷提案。信義房屋也扮演著社區天使投資人角色,提供圓夢金,更協助過3464個社區實現提案內容。
其全臺鄉鎮市提案涵蓋率達100%,成功擴大家對「家」的定義,讓「社區一家」走向「全臺一家」。對內,因為信義房屋社區一家的推動,讓同仁看見偏鄉社區的資源不足;2007年自發性組成信義志工,前進偏鄉社區提供社區服務,成為推動臺灣社會正向循環的堅實力量。
信義房屋社區一家,3大案例實踐在地關懷!
1. 工藝教育翻轉偏鄉,中寮之藝找回地方信心
透過工藝教育翻轉偏鄉學子並培力在地婦女,吸引遊客認識中寮之美,也找回地方的自信心。(圖片來源:中寮之藝提供)
南投縣中寮鄉,是被九二一大地震重創的小山村。如今因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推動工藝教育,成為翻轉偏鄉教育與地方創生的亮點。而這一切,得從外地青年楊博惇的努力說起:名字拗口,當地人習慣喊他「小也」。他在臺北出生,襁褓時父母離異,由外交官退役的無血緣爺爺廖修霖與奶奶撫養長大,小學二年級因健康因素,舉家搬遷到中寮鄉定居。
這不僅改變了小也的一生,也為中寮鄉帶來新希望。爺爺是小也的英文啟蒙老師,但一個人學英文太無聊,他呼朋引伴到家裡免費補習,使得聽眾越來越多。故爺爺在鐵皮屋二樓加蓋小書齋並鼓勵大家:只要朗誦一篇英文詩,就能得到一份麥當勞兒童餐獎勵(在山上要吃到麥當勞並不容易)。
小也的奶奶深感在地婦女缺乏工作機會,決定成立「中寮阿嬤布工坊」,將傳統縫紉記憶轉化為可銷售的拼布商品,不僅為婦女提供就業機會,也奠定工藝教育基礎。小也在地方耆老繡蓮老師的薰陶下,也學會染布並寫得一手好書法,同時培養對美感的敏銳度。
畢業後我只想趕快回中寮,當時我把書法字賣給刺青師傅,加上攝影接案,生活過得很滋潤
當時中寮幾乎無青壯人口、全村也只剩留守兒童。小也在昔日國小老師鼓勵下,參與執行草屯工藝發展中心推動「農村工藝培力計畫」。並從大學就開始參與信義房屋社區一家提案,至今已四度獲得社區一家的肯定。當然,也在圓夢資金支持下,讓夢想實踐,使家鄉變更好。
小也利用暑假規劃系列工藝課程,舉辦藍染、刺繡、工藝等體驗課程與策展。透過手做,讓以往學習動機低落的孩子,眼神有了不一樣的光。有學生參加樹皮燈課程,作品被遊客以3000元買下,從而確立職涯方向;還有從事殯葬業的媽媽,陪孩子參與工藝課,培養第二專長,重燃對生活的熱情。
工藝只是引子,有好的場域與經濟活動支撐,才能讓更多原本被迫離鄉打拼的人,願意留在家鄉一起努力,這是同時改變二代人的復興運動
除了推動工藝教育,小也也結合自然景觀與生態特色,舉辦工藝小旅行,涵蓋工藝手作、音樂會、螢火蟲生態導覽,吸引外地遊客,為地方帶來商機,讓更多人看見中寮鄉的美。有著更大夢想的小也,下一步是要跟大學合作,記錄中寮鄉的歷史,將地方文化轉譯為教育資源,讓小山村綻放耀眼光芒!
2. 友膳食嚥家關懷高齡飲食,色香味重塑飲食新滋味
友膳食嚥家關懷高齡飲食,把質地飲食結合國際咀嚼障礙飲食標準,打造色香味兼具的料理。(圖片來源:友膳食嚥家提供)
畢業於成大製造工程研究所的葛韋成,先後在鴻海、雅虎、屈臣氏等科技與電商產業任管理職。因受母親長年從事長照工作影響,去年職涯有了大轉彎。他從高中就跟著母親做志工,曾有災區長輩因害怕,表達想跟母親住在一起,讓葛媽媽決定創辦全國第一個社區型老人日間照顧中心「古坑小太陽」,優先照顧中低收入戶長輩。
媽媽從九二一大地震後就全心投入社區工作,古坑算是災區,加上雲林人口老化嚴重、年輕人外移就業,很多長輩無依無靠
2019年友人赴日本長照機構工作,拍下介護食,讓葛韋成驚覺,視覺感受會影響對介護食品的接受度。2023年他把想法化成提案,參與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一舉拿下《築夢個人組》首獎,2024年再獲《幸福社區類》楷模獎。
國內長照中心多半是將食物打成糊狀,我希望朝維持原型食物與現做雙管齊下,研究讓高齡者的飲食兼顧色香味,又符合其吞嚥需求
葛韋成說:我希望友膳食嚥家不只是理念發想,打破傳統推廣從上到下,光有口述卻無實作示範,而是從下到上以長照單位出發結合社區推廣,讓全民都有機會學習製作。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幫助我舉辦更多場活動,將高齡飲食概念推廣到更多縣市。
故他把質地飲食結合IDDSI(國際咀嚼障礙飲食標準),將慕絲口感食物透過塑型提升視覺吸引力,滿足進食安全與愉悅感受。再藉由與專業營養師合作前進社區辦推廣課程,讓家庭照顧者能學習此烹調備餐模式,目前已累積60道菜單。
在10場推廣課程中,獲得長照人員、食堂廚工社區居民踴躍參與。從麻油雞套餐到紅龜粿都是改良過後的菜色,其中有位罹患舌癌的廚師,因切除患部後無法正常飲食,接觸友膳食嚥家的質地飲食,終於找到滿足又安心的質地調整方法。且該廚師場場全心投入,真情流露模樣讓葛韋成特別難忘。
從食物設計切入,葛韋成的實作推廣,證明質地飲食可落地,目前小太陽日照中心目前每週可自備200份餐盒。下一步他提出農村社區營養膳食計畫,並邀學校老師、醫師、營養師與長照單位組成共好聯盟,從產地到餐桌推廣正確營養教育,和在地小農合作。也讓長輩參與其中,帶領社區孩子認識食材,做出屬於社區專屬的質地料理,推廣全齡化友善飲食。
目前正攻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長照研究所的他,希望未來能導入預防醫學概念,將論文結合科學方式建立質地飲食實驗室。葛韋成的努力不僅提供高齡者更友善的飲食選擇,也為長照服務注入創新與溫度。
3. 歷史與文化對話,帶領孩子重新認識家鄉
利澤簡從河到海與濕地等多元水域地形,好野人社區學校帶領孩子透過活動更認識家鄉。(圖片來源:好野人學校提供)
位於宜蘭五結鄉的「利澤簡」,承載著豐富歷史與文化脈絡,也是依水而生的噶瑪蘭族聚落,更是清朝移民來臺開墾的繁華舊河港。在此展現從河到海的深厚連結,但隨著時間推演,仍舊生活在水邊的住民卻對水越來越陌生。在地青年黃兵善與夥伴陳儀諠發起「造舟行動」,從舢舨舟到海洋舟,帶領在地學童了解河與海的樣貌,並全面深化水域教育,重新認識家鄉。
計畫始於2018年,利澤國中的老師希望透過實踐課程,讓學生有機會走出教室,深入社區與環境互動
陳儀諠表示:最初學校老師推動「親河學」,是從認識冬山河開始,逐步延伸到五十二甲溼地與太平洋海邊。後來與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合作,帶領孩子學習賞鳥與釣魚,並拜訪社區耆老了解在地文化歷史。
黃兵善坦言,社區學校的師生需要建立信任關係,故活動基本上是不收費的。且也不希望成為影響孩子能否參與的門檻,五度獲得社區一家《幸福社區類》楷模獎,在圓夢金的支持下,結合教育、文化與社區資源,助力「好野人社區學校」推動從河到海的水域學院。
一系列創新課程,都是源自於黃兵善對家鄉的深厚情感。他以冬山河與五十二甲溼地為起點,融入地方生態與噶瑪蘭族文化,讓在地孩子重新認識腳下土地與流域,學習珍惜與保護社區環境。
黃兵善家族在五結經營民宿,不僅能提供活動場地,還催生在地社區協會,為課後陪伴計畫引注資源與支持。並積極推動社區青少年參與公共事務,舉辦市集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5年來不僅凝聚地方力量,也讓孩子有機會成為社區主人,參與社區活動、發掘濕地生態之美,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背景,從中培養對家鄉的認同感。
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徵件,都在每年3月展開,且不限年齡與主題,只要有任何讓社區更好、家鄉變好的想法都鼓勵大家來參與提案。而信義房屋也會持續扮演社區天使投資人的角色,讓「家」的夢想成真。若還想知道更多有關於信義房屋相關資訊的話,可上社區一家官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