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你是否曾聽聞周遭的親朋好友有過這樣的買房經驗:幾年前的同樣時間點購入的房子,現在已經增值幾百萬了,但自己的房屋價格卻像烏龜一樣慢慢爬。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答案只有一個,因為別人選擇買房的區域發展比較好。
本文作者阿宅地產顧問(本名:蕭大立)擁有20年房地產與金融業工作經驗,經手過五花八門的不動產物件,除一般住宅,也包含百億元的商用不動產及偏遠的法拍山坡地,實務資歷豐富且完整。為業界中少有,在房地產及金融上下游產業鏈均有充分歷練的專業人士。他提醒一個大原則:地段,是決定買房增值的關鍵。
買房就決定漲幅 3撇步挑「好地段」
房地產位置是固定的,不像其他商品可以自由移動,而每間房子的地理位置及周遭環境條件都不同,就像人的指紋一樣,獨一無二。
當你決定在哪個地段買房的一刻,就已經決定了這間房未來會不會賺錢。那麼,買房時要如何挑選地段,未來增值幅度才會最大呢?
以下提供你3種判斷方法:
1. 當地是否有產業?
臺灣這幾年房市發展有個關鍵指標:臺積電效應。
臺積電到哪裡設廠,哪裡房價就會大漲,從新竹、苗栗、臺中、臺南及高雄,無一例外。這樣的榮景,甚至連海外也適用,臺積電到日本熊本設廠後,也帶動了當地房價大幅飆升。
為何產業能帶動房價?提供就業機會、區域收入促進發展
以產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進而提升房價,其實背後是有理論基礎的。
從土地經濟學的經濟基礎理論,我們可以知道,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是由其「基礎性產業」所驅動的。
這些基礎性產業就像是一個地區的經濟引擎,帶來了區域收入、提供了就業機會,也促進了其他產業的發展。
產業的投資,則會吸引更多資金投入,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最後,將進一步帶動整體產業鏈以及運輸、倉儲、金融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產業集聚效益。
2. 當地是否有重大公共建設?
桃園機場捷運自2017年通車以來,帶動了捷運站周邊的發展。特別是青埔特區以及林口新市鎮等幾個精華站點,房價的漲幅更為明顯。
為什麼政府興建了一座新的捷運站或開闢了新的大型公園,該地區的房價就會開始上漲呢?其中的原因就是土地經濟學中的公共設施資本化理論。
重大交通建設是大利多 精華站點房價明顯狂飆
公共設施資本化,指的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設施,例如道路、公園、學校、捷運等,其帶來的效益會反映在房地產的價格上。
也就是說,這些公共設施所帶來的便利性與生活品質的提升,會推高房地產價格。而在政府眾多公共建設類型中,重大交通建設常被認為是最明顯的一大利多。
綜合前述兩個重點,通常我們在評估地段增值潛力時,會看是否有基礎產業及交通重大建設。但就其影響程度,雖然交通建設對於房價有正面幫助。但更重要的核心還是產業。
3. 房子的土地使用分區為何?
讀到這裡,我們已經了解到如何從縣市、行政區的宏觀角度,來判斷整體區域增值潛力。接著則要來講解如何判斷區域內單筆土地的條件優劣。
每塊地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都相同,但開發的潛力跟用途是完全不一樣的。而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土地使用分區」。
確認土地使用分區和用途
就如同大富翁的遊戲規則一樣,政府在進行都市規劃時,為了避免相互干擾,對於每塊土地都已預先規定各種不同用途,包含住宅區、商業區、公園學校用地等。這就是土地使用分區的意義。
如果違反分區規定,不僅銀行貸款額度可能受影響,還會有被政府取締罰款的風險。
比方說,臺北市大直明水路、敬業路與樂群路一帶的大彎北段,依都市計畫規劃為臺北市商業娛樂中心,不得做住宅使用。
但由於地段條件佳,為了方便銷售,許多開發案陸續違規作為住宅使用,經監察院2016年提出糾正後,臺北市政府後續才針對住宅違規使用戶進行列管,後續規劃將透過繳交回饋代金方式,始能合法。
現在是綠地之後變建地?事先用這招就知道
因此,買房時,記得要確認房屋所在地的土地使用分區以及房屋的用途,才能了解房屋是否合法使用。
除此之外,社區周邊土地的分區也同樣重要,例如,你想買的社區,前方現在是綠地,有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觀,但它可能只是還沒蓋好的建地,未來房子蓋好之後景觀也會隨之消失。
而我們只要查詢土地使用分區,先確認前方綠地是否為公園用地,就可以避免踩雷囉!
所以,你是為了想賺都更財才想買老公寓,在評估未來是否真的有都更改建的可行性時,確認坐落基地的「土地使用分區」更是必查的重點。
作者簡介_阿宅地產顧問(蕭大立)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碩士、企管碩士。
經歷:擁有20年房地產與金融業工作經驗,曾任職於銀行、壽險公司、金融資產管理公司(AMC)、估價師事務所,以及全房網策略總監。為業界中少有,在房地產及金融上下游產業鏈均有充分歷練的專業人士。經手過五花八門的不動產物件,除一般住宅,也包含百億元的商用不動產及偏遠的法拍山坡地,實務資歷豐富且完整。 2023年轉往網路自媒體發展,擅長以淺顯易懂的圖文解說分享地產專業知識。
本文摘自悅知文化《給首購族的聰明買房術:掌握「不買貴、安心住、賺增值」的關鍵,為你建立全方位的購屋計畫》
※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