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媒體大肆報導「預售屋爆解約潮」,引得市場人心惶惶,但我卻有種「圖文不符」的感覺。
看看「1-7月」、「8-10月」的七都預售屋每月平均解約件數,前者代表房地產市場行情火熱的階段,而後者則是「限貸令」加上「央行推出第七波房地產選擇性信用管制」的階段,透過這樣的比較,我們能比較客觀地理解上述事件是否真的引發「解約潮」。
資料來源:內政部實價登錄、591 製表:今周刊
離「解約潮」還有一段距離
我不知道大家看完圖表有什麼感覺,我自己的感覺是離「解約潮」似乎還有一段距離。
圖表中「8-10月」平均解約件數較「1-7月」明顯增加的縣市為新竹縣市、台南縣市,其他五都則沒有出現差異,甚至新北市的平均解約件數還變低。
至於媒體報導強調「高雄」是解約重災區,以數量來說看起來是這樣,但如果參考另一項媒體整理的數據(下圖)你會發現「解約件數」可能跟「當地預售銷售熱度」比較有關,因為今年1-4月預售屋交易案件增加最快的也是高雄市,其次是台中市、新竹市,而後二者解約案件也較多,至於桃園市則是因為一直都是預售案件推案與交易的熱區,因此解約案件也相對較多。
高雄因大量推案成重災區
所以要說高雄是解約重災區,似乎也可以成立,但我更傾向解釋成是當地預售案件推案與交易量大幅增加的副作用,而且這副作用早就存在,並非政策或限貸令因素所造成。
另外看起來似乎受到政策打擊而造成解約量增加的新竹縣市,似乎也有別的理由可以解釋,同樣根據媒體報導,新竹縣市近三個月共51件預售屋解約,其中竹北包辦40件,而且解約量多集中在單一預售案,該案因停工已經超過一年,造成買方陸續解約。
假設扣掉該特定案件,看起來新竹縣市也沒有真正受到政策打擊而湧現解約潮…
因此根據數據以及上述解釋,「解約潮」這個議題比較像媒體炒作,實際上目前還未能觀察到因政策打擊湧現解約潮的現象。
房價明顯下跌還要再等等
那未來會出現預售屋「解約潮」嗎?我認為比較有可能發生的時間點會落在後年,這是因為去年(2023)7月1日前買進的預售屋,其實都還可以合法轉約,而正好也是2023年8月政府推出「新青安」之後,帶動房價大漲,換言之,去年6月底以前買預售屋的人,多半帳面是賺錢的,甚至是大賺,因此這些人心態上很難下定決心解約。
另外從建商法說會聽到的狀況,也是購屋者都會努力尋找貸款,只有零星案件需要建商協助,因此從實際狀況與投資人心態推敲,解約潮很難短期顯現,除非台灣房價受到外部因素大跌。
2020-2023年買屋的人,陸續會在2024-2027年交屋,而我自己是認為2025年下半年才會比較明顯地看到房價回調,而這可能會誘使部分投資客在2026年交屋前解約,但這一切都只是個人推測,明年的變數其實很多,作為投資人,只能冷靜觀察並且戰且走。
延伸閱讀:新青安推升房價、限貸令又來亂...如何讓房市跌到年輕人買得起?達人揭5點「房價下跌的可能」!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