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454)
從第一次祭出選擇性信用管制算起,央行打炒房已滿4年,但在這段時間,住宅價格指數持續攀高,房貸負擔率更已突破4成,攸關金融風險的「房貸集中度」指標,從未脫離警戒區,仍然逼近歷史高點。
而一項由央行委託的研究計畫說明,助長台灣房價的主要原因,也是央行所控管的貨幣供給。
4年前,2020年11月中旬,中央銀行約談了14家房貸主要銀行;在立法院的詢答中,央行總裁楊金龍解釋約談目的:「很簡單……,希望他們能顧及企業社會責任,不要讓資源過度集中在房地產,導致有炒房、炒地的嫌疑。」
不到1個月後,央行祭出了6年來第一次選擇性信用管制。
4年後,2024年8月間,央行密集約談了34家銀行;在新聞稿中,央行解釋約談目的:「請各銀行善盡社會責任,避免信用資源過度流向不動產貸款……。勿助長炒房、炒地,推升房價不合理上漲。」
約莫1個月後,央行祭出了4年來第7次選擇性信用管制。
在4年前後央行宛如「照樣造句」的約談理由之間,在第一次到第7次出手打炒房的過程中,從2020年第四季到2024年第二季,內政部每季編製的全台住宅價格指數已飆升超過35%;若看指數自2021年以來每一季的單季年增率,數字更是不留情面——14個季度裡,單季年增率從未低於5%,平均年增率是8%,其中更有三季超過10%。
在此之前,從2015年到2020年底,這個指數只有兩季年增率是在4%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