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聽過「地方創生(Regional Revitalization)」嗎?若是從從字面上解釋,是指可透過政策振興及活化地方、社區、城鎮的經濟,以活絡在地產業發展,創造就業機會並將人口留在地方。進而使得提升當地生活品質,也讓地方得以有持續性的發展與創生。而這就是「地方創生」的重要性,也是可提供產業永續發展的重大價值之一。如果你對於「地方創生」這個名詞還很陌生的話,不妨就透過本篇來了解吧!
地方創生是什麼?有何意義?
臺灣會推動「地生創生」計畫,主要是參考日本安倍政府時代所推動的政策。由於日本長期少子女化與人口老化的兩個極端日趨嚴重,再加上人口多半集中在東京都、大阪都等都會區,進而造成市町鄉鎮人口凋零,鄉村瀕臨消滅,故從2014年啟動國家層級的「地方創生」政策。其目的是透過國家的政策,來解決城鄉落差,使得人口回流,讓國土得以均衡發展。
故為了要支持偏遠地區的再生與發展時,「創新」成了實現目標的關鍵。而這也意味著需要採取更有創意的方法,並結合當地的文化、產業優勢以及獨特的風土人情,才能吸引人口回流。特別是針對年輕人,必須要有好的機會與誘因,才能符合期待他們願意返鄉並為當地做出貢獻。
臺灣地方創生計畫
而臺灣人口結構及人口分佈情況,相較於日本來說也是不遑多讓。由於人口多集中在北部的幾個城市,2020年人口甚至出現負成長,4年來已處於「生不如死」的狀態。有鑑於此,行政院將2019年定為臺灣「地方創生」元年,將「地方創生」核定為國家戰略計畫並開始具體推動實施。
主責的國家發展委員會,在規劃地方創生政策時提到:「地方創生不是創造,而是回歸。」故持續的支持系統與軟硬環境的建設至關重要,同時也要找到適合的特色產業與生活圈發展,才能帶來真正的「地方創生」長期活化。
地方創生有需要推動嗎?跟社區營造有哪裡不同?
臺灣2025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百分之20的人口是65歲以上的老人)。故許多偏鄉地區人口老化,鄉鎮也面臨人口流失,使得年輕人離開家鄉去大城市工作或求學。使得偏鄉也逐漸失去活力,若讓這情況持續下去,這些偏遠地區可能就會變得越來越冷清,甚至消失。
而這也是為何「地方創生」與「國家的永續發展」息息相關,臺灣更是以國家戰略計畫來看待。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陳美伶董事長就提到:臺灣很小,實在不應該有偏鄉;期待透過「地方創生」的國家層級計畫,讓地方產業得以振興,並創造就業機會與留住人口。用此讓人口回流,使臺灣得以均衡發展,才能維持競爭力。
「地方創生」與「社區總體營造」差異說明
「地方創生」與「社區總體營造」,雖然目的都是促進地方發展,但「社區總體營造」著重於凝聚當地居民的共識,是一種由居民參與解決社區內部的生活品質和環境問題。並強調居民的參與,注重社區內部的共識和合作,是由當地居民主導的參與模式。
相較之下,「地方創生」更注重整體性的區域發展,並致力於解決地方人口與振興產業問題。故「地方創生」是由地方盤點其各項資源,找到可以適合發展的產業DNA,再透過各界資源與人才,發掘地方人、文、地、產、景的優勢與特色,所形成的整合型計畫。其中,二者最大的差異在於「社區總體營造」,未將地方的產業發展納為主要的元素。
📖延伸閱讀:《社區營造是什麼?信義房屋成功案例,帶你一起走入共生計畫!》
台灣地方創生常見的三種具體策略
-
策略1科技導入
科技養魚搭配系統化管理 雲林口湖台灣鯛也能打世界盃
雲林縣口湖鄉以養殖漁產出名,「漁二代」王益豐2019年全心投入科技養殖,導入AI智能養殖技術搭配系統化管理,一手打造的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內,太陽能光電板屋頂下,以充氣泳池取代傳統魚塭,電腦遠端下指令,魚池旁的投放口便自動投入飼料,搭配水循環系統大幅減少地下水用量,產量是過去的22倍,管理人力卻從過去上百人降至3人。園區獲得台灣唯一兼具最佳水產養殖規範(BAP)與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ASC)雙認證的生態保育漁場,打入歐、美、日、韓、加拿大等外銷國,還成為全球第一個上太空的魚類食品。
台灣鯛從魚眼到魚鱗全身都是寶,王益豐開發全魚利用,魚皮可開發成皮包,魚麟則被日本生技公司收購,萃取膠原蛋白並開發出一系列保養品,甚至可製成人工敷料、人工眼角膜、機能布料,讓傳統產業也能鍍金打國際盃。
-
策略2善用數位工具推動數位轉型
粨發粨粽用一顆阿粨 成功推動部落文化復興
「阿粨」是台東達魯瑪克部落魯凱族原民部落的家常味,也是重要慶典的必備美食,在粨發粨粽徐哲煌與王禎壹夫妻的共同努力下,運用數位工具與科技導入,不僅產品行銷海內外,更成功復育部落重要食材甲酸漿葉,並發展全葉利用,從食品加工跨足農業與科技生技研發,創造更多可能性,也帶動原民飲食文化復興。
粨發粨粽不僅讓原民美食躍上國際舞台,更可貴的是成為翻轉部落命運的社會企業。品牌在嘉蘭部落成立原地產業發展協會,與部落族人契作假酸漿葉,提供就業機會,另雇用部落媽媽與台東智障者家長協會合作,提供採集、整理、排葉、秤重等工作機會,發揮正向影響力。
-
策略3創新人才
木酢達人用創新創造無限可能 廢柴也能成為一門好生意
2008年,陳偉誠接手父親的木炭事業,創立ReWood「木酢達人」,利用剩餘修枝木材高溫燒製成木炭與木酢液,創造一系列炭綠產品,讓廢柴也能成為一門好生意。
陳偉誠瞄準市場需求,從幫企業小規模管理林木,到推動國家級山林管理,讓疏伐木與枯危木不再只有原地腐朽或清運焚燒的命運,而是轉化為有益環境的產品,並兼顧森林循環與生態永續願景。在湖口創建ReWood創生工作站,吸引對木工、林業有興趣者加入木工坊,培育超過700位學員,分潤機制成功翻轉傳統產業乏人問津困境,吸引有志之士長期投入木工紮根教育。
介紹台灣在地方創生計畫的優先地區
目前臺灣共有 368 處鄉鎮市區,經由人口、規模、收入等相關因素進行分析,政府將其中 134 處列為地方創生優先推動地區,其中在中南部、東部等(非六都)土地面積佔全國66.5%,人口卻僅有全國的11.6%,政府針對這些人口移入推力極大的地區進行地方創生,從財政、資訊、人才這3面向著手,擬定5個方向的戰略,希望藉由國家與地方一體的力量,提升地方的活力。
依照108年《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核定本,臺灣地方創生計畫的優先地區主要分成農山漁村、中介城市與原鄉地區三部分。
(一)農山漁村地區:主要分布於中南部山區及沿海地區。蘊藏豐富自然資源,適合發展農漁業,但因人口規模過小、青壯年人口外流情形嚴重,導致產業發展不易。在地方創生政策上,致力輔導青年返鄉創業,發展產業六級化,並改善聯外交通、強化高齡照護設施,完善地方基本生活機能。
(二)中介城市:介於都市與農山漁村或原鄉間之地方型生活及就學核心,主要零星分布於中南部都市邊緣。這些地區不屬於山區、也不算是市區,三不管地帶導致地方街區老舊沒落,產業提升動能普遍不足。站在地方創生立場,應多善盡此地區的地理優勢,連結都市與農山漁村、原鄉,活化計有老舊街區,提升地方商業活動機能。
(三)原鄉地區:主要分布於中央山脈及東部地區,受地形侷限,土地發展限制多,產業發展侷限,導致青年就業機會不足。可藉由媒合專業人才發展產業,強化教育、 醫療照護及聯外交通等公共服務或設施,從源頭提升原鄉地區基礎設施與服務。
地方創生推動常見4大難處
被譽為「創生教母」的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是當初國家政策擬訂的負責首長。經由她觀察五年的執行,「地方創生」在臺灣雖已是顯學,但仍然有些結構性的問題待解決,例如:法規鬆綁的問題。另外,也逐漸浮現一些值得關注的議題,舉例如下:
● 生活圈與行政圈互斥
臺灣的行政區劃係依人口數來劃分,22個縣市有368個鄉鎮市區。多數城鎮的劃分與生活圈不符,像是基隆人多半南漂到台北、新北求學及工作、北彰化的生活圈則是和臺中市相聯結,產業聚落或生活圈對帶動地方的整體發展效益大於現在的行政區劃。
● 侷限單一城鎮或個別組織
目前國發會所通過的地方創生計畫,多半是提案單位各自做各自的點,對於一些充滿熱血回鄉者,若沒有整合支持系統與平台,最後他們還是會選擇離開。
● 缺乏整體環境的支援發展
回鄉青年發展除了熱情還必須要存活下來, 還要有持續的支持系統(包括:資源、人力)與陪伴,及能夠產品化與建立商業模式才有辦法長遠。
● 在地的信任感建立與法令框架
即便是第二代返鄉接手家業,也難免遭遇到世代衝突問題;尤其對非當地人而言,參與地方創生常遭到當地人的質疑。此外,法令未跟上地方創生的發展,也常導致執行發展上的種種困難。
地方創生民眾如何協助?以信義房屋案例說明
許多人會想問:一般民眾也能參與、協助「地方創生」嗎?其實,「地方創生」不該有專家迷思,民眾也能夠透過參與社區活動與組織,從清潔活動、志工服務到文化節慶等,都有助於透過社區凝聚力帶動地方創生得以落實。
再來就是,亦可針對在地生活圈或家鄉提出公民參與的建議,此舉也有助於政府了解當地需求擬定有用的政策。當然,若已有「地方創生」的討論與研究活動,可透過社群多分享看法擴大影響力;同時,當地方創生發展到一定成熟度發展出產品,也可多支持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更進一步的作法,是透過學習與技能培育,讓自己成為協助「地方創生」發展的一份子。
從社區再造到地方創生,以信義房屋為例
信義房屋推動「社區一家計畫」至今已邁入第二十年,且投入金額高達5億元,提案涵蓋範圍遍及全台100% 鄉鎮市區。但這一路走來,過程中發現許多由社區自發性推動且做得很好的社區營造,因缺乏在地產業的經濟支持等因素,逐漸走向凋敝。
為了要讓這些好不容易萌芽的社區意識持續深化與發展,故在「社區一家」的基礎上,2021年信義房屋支持成立「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並邀請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擔任董事長,串聯需要的資源,以進行地方人才深化培力,協助社區發展出長久的商業模式,共同打造出「永續共榮生態圈」。
信義房屋創辦人周俊吉認為:「地方創生不是把某個地方的成功經驗,複製到另一個地方,而是讓每個地方都找到自己的特色,創造屬於自己的產業」。故信義房屋希望做的「不只給魚,也要給釣竿」,這也呼應「以人為本」的理念,企業在追求合理利潤的同時,又能回饋臺灣這塊土地。
陳美伶董事長說明:「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是以落地、陪伴、輔導的方式,媒合資源協助社造組織持續成長,除了幫助有需求的地方創生團隊界接各種資源,更要解決臺灣城鄉發展失衡問題。最終就是要讓家鄉變得更好,打造生生不息的永續生態系。」
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團隊
來自屏東的地方創生團隊「大小港邊,熱帶漁林」,是獲得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支持的團隊,同時更延續了基金會的平台支持體系。2017年因為受到屏東在地魅力的吸引想留下來做個據點,現在已成為「新移民」,並在大鵬灣、小琉球、東港、林邊的行動場域深耕。
來自屏東的地方創生團隊「大小港邊,熱帶漁林」為地方帶來改變與活力
團隊成員呂佩芸表示:當時有一間林邊鄉崎峰村50年歷史的老雜貨店要收,他們覺得很可惜。故想用有限的經費簡單翻修作為工作室,後來漸漸發現這裡有著生態豐富的魅力跟特質,便與團隊親自走訪市場做田野調查。並與當地居民合作,學習批魚貨身體力行搭配料理巧思,成就了第一個結合地方物產文化的產品-頂樓夕陽辦桌。
大小港邊熱帶漁林正舉辦夕陽辦桌體 讓遊客透過美食品嚐的方式認識當地農漁產品
從一開始摸索到創造產品,「大小港邊,熱帶漁林」慢慢也有了商業模式。呂佩芸認為,虛心求教、跟在地建立信任感很重要。這裡的長輩從一開始的不認同,慢慢成為團隊的老師,非常不容易。並強調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提供很彈性的資源運用空間與專業輔導,加上基金會作為媒合平台,這些具體的協助都讓「地方創生」可以持續發展。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成立以來,已募集了256個創生團隊、遍佈22個縣市。為瞭解執行狀況,在2022發布體檢報告,為臺灣地方創生環境診斷痛點、找解方。未來,基金會的目標更要成為「臺灣地方創生團隊」共同能被看見的園地、整合資源的大平台。陳美伶董事長也期許企業能共同響應地方創生,用ESG串連成為策略夥伴,長期合作,因為「一個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遠」,才能一起讓臺灣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