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聽過「地方創生(Regional Revitalization)」嗎?若是從從字面上解釋,是指可透過政策振興及活化地方、社區、城鎮的經濟,以活絡在地產業發展,創造就業機會並將人口留在地方。進而使得提升當地生活品質,也讓地方得以有持續性的發展與創生。而這就是「地方創生」的重要性,也是可提供產業永續發展的重大價值之一。如果你對於「地方創生」這個名詞還很陌生的話,不妨就透過本篇來了解吧!
地方創生是什麼?有何意義?
臺灣會推動「地生創生」計畫,主要是參考日本安倍政府時代所推動的政策。由於日本長期少子女化與人口老化的兩個極端日趨嚴重,再加上人口多半集中在東京都、大阪都等都會區,進而造成市町鄉鎮人口凋零,鄉村瀕臨消滅,故從2014年啟動國家層級的「地方創生」政策。其目的是透過國家的政策,來解決城鄉落差,使得人口回流,讓國土得以均衡發展。
故為了要支持偏遠地區的再生與發展時,「創新」成了實現目標的關鍵。而這也意味著需要採取更有創意的方法,並結合當地的文化、產業優勢以及獨特的風土人情,才能吸引人口回流。特別是針對年輕人,必須要有好的機會與誘因,才能符合期待他們願意返鄉並為當地做出貢獻。
臺灣地方創生計畫
而臺灣人口結構及人口分佈情況,相較於日本來說也是不遑多讓。由於人口多集中在北部的幾個城市,2020年人口甚至出現負成長,4年來已處於「生不如死」的狀態。有鑑於此,行政院將2019年定為臺灣「地方創生」元年,將「地方創生」核定為國家戰略計畫並開始具體推動實施。
主責的國家發展委員會,在規劃地方創生政策時提到:「地方創生不是創造,而是回歸。」故持續的支持系統與軟硬環境的建設至關重要,同時也要找到適合的特色產業與生活圈發展,才能帶來真正的「地方創生」長期活化。
地方創生有需要推動嗎?跟社區營造有哪裡不同?
臺灣2025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百分之20的人口是65歲以上的老人)。故許多偏鄉地區人口老化,鄉鎮也面臨人口流失,使得年輕人離開家鄉去大城市工作或求學。使得偏鄉也逐漸失去活力,若讓這情況持續下去,這些偏遠地區可能就會變得越來越冷清,甚至消失。
而這也是為何「地方創生」與「國家的永續發展」息息相關,臺灣更是以國家戰略計畫來看待。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陳美伶董事長就提到:臺灣很小,實在不應該有偏鄉;期待透過「地方創生」的國家層級計畫,讓地方產業得以振興,並創造就業機會與留住人口。用此讓人口回流,使臺灣得以均衡發展,才能維持競爭力。
「地方創生」與「社區總體營造」差異說明
「地方創生」與「社區總體營造」,雖然目的都是促進地方發展,但「社區總體營造」著重於凝聚當地居民的共識,是一種由居民參與解決社區內部的生活品質和環境問題。並強調居民的參與,注重社區內部的共識和合作,是由當地居民主導的參與模式。
相較之下,「地方創生」更注重整體性的區域發展,並致力於解決地方人口與振興產業問題。故「地方創生」是由地方盤點其各項資源,找到可以適合發展的產業DNA,再透過各界資源與人才,發掘地方人、文、地、產、景的優勢與特色,所形成的整合型計畫。其中,二者最大的差異在於「社區總體營造」,未將地方的產業發展納為主要的元素。
📖延伸閱讀:《社區營造是什麼?信義房屋成功案例,帶你一起走入共生計畫!》
地方創生推動常見4大難處
被譽為「創生教母」的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是當初國家政策擬訂的負責首長。經由她觀察五年的執行,「地方創生」在臺灣雖已是顯學,但仍然有些結構性的問題待解決,例如:法規鬆綁的問題。另外,也逐漸浮現一些值得關注的議題,舉例如下:
● 生活圈與行政圈互斥
臺灣的行政區劃係依人口數來劃分,22個縣市有368個鄉鎮市區。多數城鎮的劃分與生活圈不符,像是基隆人多半南漂到台北、新北求學及工作、北彰化的生活圈則是和臺中市相聯結,產業聚落或生活圈對帶動地方的整體發展效益大於現在的行政區劃。
● 侷限單一城鎮或個別組織
目前國發會所通過的地方創生計畫,多半是提案單位各自做各自的點,對於一些充滿熱血回鄉者,若沒有整合支持系統與平台,最後他們還是會選擇離開。
● 缺乏整體環境的支援發展
回鄉青年發展除了熱情還必須要存活下來, 還要有持續的支持系統(包括:資源、人力)與陪伴,及能夠產品化與建立商業模式才有辦法長遠。
● 在地的信任感建立與法令框架
即便是第二代返鄉接手家業,也難免遭遇到世代衝突問題;尤其對非當地人而言,參與地方創生常遭到當地人的質疑。此外,法令未跟上地方創生的發展,也常導致執行發展上的種種困難。
地方創生民眾如何協助?以信義房屋案例說明
許多人會想問:一般民眾也能參與、協助「地方創生」嗎?其實,「地方創生」不該有專家迷思,民眾也能夠透過參與社區活動與組織,從清潔活動、志工服務到文化節慶等,都有助於透過社區凝聚力帶動地方創生得以落實。
再來就是,亦可針對在地生活圈或家鄉提出公民參與的建議,此舉也有助於政府了解當地需求擬定有用的政策。當然,若已有「地方創生」的討論與研究活動,可透過社群多分享看法擴大影響力;同時,當地方創生發展到一定成熟度發展出產品,也可多支持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更進一步的作法,是透過學習與技能培育,讓自己成為協助「地方創生」發展的一份子。
從社區再造到地方創生,以信義房屋為例
信義房屋推動「社區一家計畫」至今已邁入第二十年,且投入金額高達5億元,提案涵蓋範圍遍及全台100% 鄉鎮市區。但這一路走來,過程中發現許多由社區自發性推動且做得很好的社區營造,因缺乏在地產業的經濟支持等因素,逐漸走向凋敝。
為了要讓這些好不容易萌芽的社區意識持續深化與發展,故在「社區一家」的基礎上,2021年信義房屋支持成立「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並邀請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擔任董事長,串聯需要的資源,以進行地方人才深化培力,協助社區發展出長久的商業模式,共同打造出「永續共榮生態圈」。
信義房屋創辦人周俊吉認為:「地方創生不是把某個地方的成功經驗,複製到另一個地方,而是讓每個地方都找到自己的特色,創造屬於自己的產業」。故信義房屋希望做的「不只給魚,也要給釣竿」,這也呼應「以人為本」的理念,企業在追求合理利潤的同時,又能回饋臺灣這塊土地。
陳美伶董事長說明:「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是以落地、陪伴、輔導的方式,媒合資源協助社造組織持續成長,除了幫助有需求的地方創生團隊界接各種資源,更要解決臺灣城鄉發展失衡問題。最終就是要讓家鄉變得更好,打造生生不息的永續生態系。」
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團隊
來自屏東的地方創生團隊「大小港邊,熱帶漁林」,是獲得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支持的團隊,同時更延續了基金會的平台支持體系。2017年因為受到屏東在地魅力的吸引想留下來做個據點,現在已成為「新移民」,並在大鵬灣、小琉球、東港、林邊的行動場域深耕。
來自屏東的地方創生團隊「大小港邊,熱帶漁林」為地方帶來改變與活力
團隊成員呂佩芸表示:當時有一間林邊鄉崎峰村50年歷史的老雜貨店要收,他們覺得很可惜。故想用有限的經費簡單翻修作為工作室,後來漸漸發現這裡有著生態豐富的魅力跟特質,便與團隊親自走訪市場做田野調查。並與當地居民合作,學習批魚貨身體力行搭配料理巧思,成就了第一個結合地方物產文化的產品-頂樓夕陽辦桌。
大小港邊熱帶漁林正舉辦夕陽辦桌體 讓遊客透過美食品嚐的方式認識當地農漁產品
從一開始摸索到創造產品,「大小港邊,熱帶漁林」慢慢也有了商業模式。呂佩芸認為,虛心求教、跟在地建立信任感很重要。這裡的長輩從一開始的不認同,慢慢成為團隊的老師,非常不容易。並強調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提供很彈性的資源運用空間與專業輔導,加上基金會作為媒合平台,這些具體的協助都讓「地方創生」可以持續發展。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成立以來,已募集了256個創生團隊、遍佈22個縣市。為瞭解執行狀況,在2022發布體檢報告,為臺灣地方創生環境診斷痛點、找解方。未來,基金會的目標更要成為「臺灣地方創生團隊」共同能被看見的園地、整合資源的大平台。陳美伶董事長也期許企業能共同響應地方創生,用ESG串連成為策略夥伴,長期合作,因為「一個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遠」,才能一起讓臺灣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