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今年房市量縮、44%民眾認同明年是最佳購屋時機!永慶:30年期貸款已成主流,40年期也是第二選擇

今年房市量縮、44%民眾認同明年是最佳購屋時機!永慶:30年期貸款已成主流,40年期也是第二選擇
▲永慶房產集團業務總經理葉凌棋。

彭蕙珍

房地產

彭蕙珍攝

2023-09-26 16:45

永慶房屋週二(9/26)發布第4季趨勢前瞻報告,民調顯示民眾對房價的多空看法對峙,34%民眾認為看漲,31%看跌。不過,有44%民眾認同明年是最佳購屋時機。

永慶房產集團業務總經理葉凌棋表示,全球經濟緩步復甦,升息趨緩,而通膨壓力尚未緩解,加上國內第4季即將面臨總統大選的不確定性,2023年整體房市表現「量縮」格局不變。

從第3季房市交易表現來看,優於原先預期,綜合評估各項房市變數來判斷,預估2023年全年房市交易量約28.3至29.3萬棟之間,與去年同期相比約減少8%至11%左右。

 

觀察7大都會區房價走勢,葉凌棋指出,自去年第4季房價開始下跌,房市出現反轉向下訊號,由漲轉跌。到今年第一季漲跌都在1%上下,轉趨持平盤整,第2季持平轉小漲,第3季7都房價較上季漲幅在2.0%至4.9%之間,呈現持續緩漲走勢。

 

細看7都今年第3季房價,與第2季房價相比,他表示,桃園、新竹、台中三大都會區漲幅在4%以上最多,台北與新北季漲2%上下,台南與高雄漲幅在3%左右,顯示本季房價呈現小幅上漲走勢,但較上季漲幅更為明顯。

 

台南、高雄最亮眼  新竹縣市預售屋房價上漲

 

根據預售屋實價登錄資料統計顯示,今年1至7月預售屋交易,總銷金額達8575.3億元,交易量為5.4萬件,與去年同期相比,件數增加3.6%,總銷金額成長7.3%,顯示市場買氣回溫。

 

葉凌棋說明,雖然「平均地權條例」修法於7月1日正式上路,因不溯及既往,加上預售屋具備低自備款、付款輕鬆、屋況新、可客變等,是新成屋難以取代的優勢,仍是民眾購屋時的選項之一,因此預售買氣仍較去年同期成長。

 

觀察7大都會區預售交易市況,他指出,台南、高雄表現最亮眼,交易量與總銷金額均成長逾2成,新竹縣市雖量增幅度小,但總銷金額大增22.5%,顯示新竹縣市預售屋房價上漲明顯,讓總銷金額增幅明顯大於件數的成長幅度。

 

民眾不看好景氣  認為房價上漲

 

永慶房屋同步發表2023年第4季網路會員調查。永慶房屋業管部協理陳賜傑指出,全台72%消費者認為過去一年房價上漲5%以上。其中,新竹、台南消費者認為房價上漲10%以上的比例逾5成,顯示對於房價上漲的感受深刻。

 

▲永慶房產業管部協理陳賜傑。

 

陳賜傑表示,若與上一季相比,全台消費者認為房價上漲5%以上的比例從67%增加至本季的72%,可以看出消費者對於房價上漲感受較上季更為強烈,房價有感上漲。

 

另有87%的消費者認為第4季國內經濟景氣仍難以回溫。陳賜傑說明,今年以來,全球終端需求轉弱,國內出口已連12黑,主計總處再度下修今年國內經濟成長率僅1.61%,讓消費者難以樂觀看待第4季經濟景氣。

 

新青安房貸上路  增加購屋意願

 

行政院於7月13日拍板「新青年安心成家方案」優惠貸款,並於8月1日上路。陳賜傑指出,79%消費者願意增加購屋意願,在政府提出的四大優惠條件中,以利息補貼與提高貸款額度最具吸引力,占比分別為36%與27%。

 

貸款年限的選擇上,41%消費者選擇30年期,40年期的比率近3成,顯示在房價高漲的狀況下,考驗消費者購屋負擔能力,為減輕每月房貸支出壓力,30年期已成為市場主流,甚至更長年期的40年房貸,也成為消費者購屋時的第2選項。

 

 

延伸閱讀

新新併闖關倒數2天,台新金總座喊「信心滿滿滿」!遞件規劃、子公司合併時程曝光:62歲新壽會保留
新新併闖關倒數2天,台新金總座喊「信心滿滿滿」!遞件規劃、子公司合併時程曝光:62歲新壽會保留

2024-10-07

健保每年支出逾8000億!非得等生病才治療?鴻海揪數位健康大聯盟,幫你及早發現、減少醫療支出
健保每年支出逾8000億!非得等生病才治療?鴻海揪數位健康大聯盟,幫你及早發現、減少醫療支出

2024-01-29

鴻海南下成立軟體研發中心,聚焦三大智慧平台,劉揚偉究竟看上高雄什麼?
鴻海南下成立軟體研發中心,聚焦三大智慧平台,劉揚偉究竟看上高雄什麼?

2023-12-06

鴻海迎接50周年》砸3000萬支持職業女子高球賽 農曆年後登場!為何電子代工大廠跨足運動行銷?
鴻海迎接50周年》砸3000萬支持職業女子高球賽 農曆年後登場!為何電子代工大廠跨足運動行銷?

2024-02-06

夏普最新電子紙、透明螢幕,鴻海嘉年華曝光!面板事業靠新技術「止損」?成各界關注焦點
夏普最新電子紙、透明螢幕,鴻海嘉年華曝光!面板事業靠新技術「止損」?成各界關注焦點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