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即開始規畫、興建的「陶朱隱園」,如今已來到完工尾聲,威京小沈是如何花了11年時間,在繁華喧囂的信義計畫區造林?
從人到建物,永遠引起話題的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和他這幾年最重視的作品——位於信義計畫區的建案「陶朱隱園」,同樣備受外界矚目。
正當外界急於打探這棟已蓋了11年,號稱全台最貴藝術建築的銷售率、成交價之際,陶朱隱園更不為人知的是,在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上,試圖營造一座面積將近兩千多坪、符合生物多樣性的庭園。
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為了打造一個吸碳抗暖化的庭園,花費許多心思四處找樹。(攝影/唐紹航)
全球首棟旋轉建築
獲選CNN九大城市新地標
隔離外界的紛擾,其實走進陶朱隱園,立刻能感受一如案名所示、大隱於市的氛圍,高低錯落的綠樹植栽,環繞著矗立在中央的雙螺旋型結構建築,裡頭有大瀑布、林蔭步道、花草滿田,蝴蝶與青蛙藏身其中,生機盎然。
「我本來只想種樹吸碳兼顧美化,沒想到一路做下去,打造一個與環境共生的庭園設計,最後付出的代價如此之高。」沈慶京指出,陶朱隱園的基地面積2468坪,為了增加綠覆率,當初沒有接受世界級建築師的提案,反而力排眾議採用法國生態建築師Vincent Callebaut的設計,造出兼融西方科學的「DNA雙螺旋型結構」,同時傳承東方的太極精神,每一層樓向上旋轉四・五度,全棟共旋轉90度的結構力學與美學,成為全球第一棟首創旋轉藝術的住宅。
「旋轉建築可使綠化量增三倍。」當初沈慶京被這句話吸引,立刻拍板執行,但沒想到,後頭的工期和成本也多了3倍,所換來的是讓每層樓向上旋轉4.5度所創造出的大露台,可以種植7棵3米高以上的喬木,每年吸收二氧化碳量高達130噸,對於淨化空氣品質產生極大效益,也因此,陶朱隱園在2016年獲CNN票選為全球九大城市新地標,且為唯一住宅項目。
11年前改造亞太會館時的起心動念,造就今日的陶朱隱園,而其中所有雕琢的用心及細節,更與當前全球重視的永續環保,不謀而合。
首先,從聯合國最關心的指標——碳排放和碳足跡來看,沈慶京表示,陶朱隱園採特殊結構及高強度鋼材、隔震設計,建築壽命長達千年,可減少日後拆掉重建產生逾10倍的碳足跡外,綠建材使用率達45%以上,更符合未來趨勢。
陶朱隱園是台北市中心住宅唯一具備芬多精的生態環境,以大水瀑蒸騰飄飛的水氣,與樹木氣味結合,所產生的負離子,不僅促進健康,盛夏時節水瀑區的溫度,與同時段的戶外相比,約降了8至9度。3年來,在環境中已逐漸看見生態復育的成果,以自然原石堆砌的水瀑,共存療癒的蕨類及苔癬,所營造出來的芬多精生態,吸引台灣藍鵲、罕見的八色鳥駐足。
目睹氣候變遷最嚴重災害
打造生態建築
然而,在繁華、喧囂的信義計畫區造林,自創一個生態庭園,坦白說,這條路並不好走。為了達到「適地適木」的要求,早在3年前,沈慶京就聘請樹木醫生選擇適合本地生長環境的樹種、根性,搭配微氣候分析、健康診斷,進行土壤改良。
「我等於把野外的東西搬進來,但又要配合這邊的土壤,若不適合又要換土,移植過程很多辛酸不為人知。」沈慶京說,為了增加吸碳量,特地挑選多種吸碳量較好的喬木栽種。
但吹毛求疵的他強調,吸碳抗暖化只是基本條件,樹木更必須同時符合生態、自然、高雅、秀美這四個標準,「有的樹種了之後長得不太好,才發現是受到建築物日照方向影響,這時就要換樹;甚至有的樹已達到一定樹齡,吸碳量會愈來愈少,我們要事先做好功課評估,否則更換工程浩大。」
談起為何執著生態建築?沈慶京說,自二○○四年目睹南亞大海嘯的重大傷亡,即深知氣候變遷嚴重程度,恐遠勝於各研究機構的調查。從那時起,他開始思肘如何強化建築的壽命,甚至能維持千年以上,因此在陶朱隱園種了多達二・三萬棵樹,從認識、理解到兼顧日後維護保養,儘管這其中的眉眉角角讓他吃足苦頭,但背後更深層的意義是他認為,「若能在台灣做出成果,能夠帶動到全世界,雖這條路不好走,也並非一個集團之力就可成,然而,只要方向是正確的,我就該走在前面。」讓這棟建築打破一般開發商快速獲利模式,就是「走在一條漫長且孤獨的路」。
另一方面,陶朱隱園針對各個年齡層,規畫超過20處獨立使用的公設空間,雖然數量多,但共同點都是採自然生態的設計。例如有種植小朋友可安全攀爬的大樹,大門前未來將規畫一條讓小朋友嬉戲、抓魚的小溪;也有供青少年舉辦小型演唱會的生態會所;中年人在中庭、頂樓及游泳池畔,辦派對的獨立空間;老年人在涼亭泡茶、五葉松平台運動,以及水瀑區納涼散步。
陶朱隱園的庭園種植大量吸碳又兼顧美觀的樹種,讓大自然融入生活空間。(攝影/唐紹航)
來自童年時光的靈感
把大自然迎入公設空間
反問沈慶京,設計這些公設空間的想法從何而來?他說,很多都與童年時光有關。「小時候物資缺乏,夏天想游泳就到河面寬廣、不用買門票就可進場的淡水河戲水,要不然就是玩螞蟻、爬樹、到溪邊抓魚,自己去找樂趣。」這些深刻的兒時記憶,成為他在規畫陶朱隱園時的靈感來源,「現在的孩子很可憐,成天都在玩3C,我希望陶朱隱園讓住戶的孩子,不必跑到郊外就可以接觸大自然。」
沈慶京甚至突發奇想,要在陶朱隱園復育螢火蟲,讓日理萬機的住戶真正感受到將自然融入生活的住宅,「但螢火蟲對棲息地非常敏感,必須在乾淨的水源與植物、無光害的環境下,才會生存。如何打造出螢火蟲的家,就考驗我們團隊的智慧。」
中華工程行銷客服處協理程安慈說,有別於多數建案,僅止於一戶種一棵樹或陽台局部植栽,陶朱隱園則因旋轉造型,造就戶戶都有向上無限延伸、超過50坪的空中花園,而且已預留位置,搭配固定樹木的技術,並提供不鏽鋼槽體,確保樹木種植後的安全、防水、防竄根,打造良好的養生環境。
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指出,建築文明發展至今,開始思考人類與自然的新秩序,減少人為對自然的破壞,並以己身之力回饋地球。再加上這幾年,因地球暖化的天災人禍不斷發生,各國政府都有減少碳排放的壓力,建築業界也開始產生自覺,除了有效運用能源、減少碳排放外,也不約而同發展出在建築物基地、本體上,種植大樹的建築作品。
陶朱隱園在台北市最精華的信義計畫區,示範了一個結合生態、庭園與藝術的建築新概念。沈慶京以三倍工期及三倍造價,打造出垂直森林藝術住宅,推動高樓層每層種植喬木,吸碳抗暖化。他更希望高樓層種樹的生態建築,能繼續在世界各個角落萌芽,一起對抗氣候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