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結算,台中新光三越成為全台第一家營收突破兩百億元的百貨據點。這是本期封面故事的緣起,我們打算一探新光三越中港店的煉金祕訣。
只是,當我們在店長帶路「開箱」之後,發現這裡不僅深諳煉金術,也懂淘金學。全館大約800個櫃位,有多達300個是該品牌在全台百貨通路中業績最火的「櫃王」,這樣的比率,背後必然有著地緣上的「金脈」加持,等待業者淘金。
於是,團隊進一步走進大台中的消費生活圈,也確實看見了一樁樁的消費奇蹟。好市多全球業績之冠在這裡,因應火熱買氣,去年11月開了台中2店,1店的業績竟也未受排擠。
此外,要價32000的單人套餐在台中成了話題,饕客絡繹;也有7期豪宅住戶一次買下整層車位,為了停放他同款不同色的一排藍寶堅尼……。
「原來台中像杜拜!」一度,記者這樣解讀,但繼續探究買賣兩方的內涵,卻又發現了新的層次。買方其實頗為重視CP值,只是,他們不吝於C(成本),而是要求產品或服務的P(performance),一趟關於內需經濟的正循環也就因此而起:消費者需求驅動了商品與服務的價值,價值墊高了價格,價格則帶動了就業與所得。
大台中一向是台灣機械產業重鎮,如果分析中台灣的GDP,或許會是出口與內需均衡的組成,也該是台灣整體經濟的參考樣板。這樣的正循環仍在有機成長,近年來加速回流的台商、不斷遷入的中產階級,料將持續譜寫中台灣崛起的故事,對台灣來說,這又是另一層美麗的區域再平衡。
本期封面故事,可以看到中台灣的消費故事,貴氣的背後,有商機,也有值得思考的經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