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政大教授張金鶚老師又買進一間4000萬的房子,也住進去了,過去由於他扮演空頭總司令給人的印象十分深刻,現在卻自己砸大錢買新房子,給人一種落差很大的違和感,也引來市場上諸多譏諷式的批評,但是買賣屋本是個人之自由,毋庸多所批評,只是這次張老師購屋所傳達出來的訊息,顯然的給有意購屋者上了寶貴的6堂課。
第一堂課:自住購屋不必等到最低點,符合需求最重要
張老師這次購屋鐵定會讓業者拿來當作賣屋的重大訴求,他們會說,你看空頭總司令都出手購屋了,不是看好未來房市景氣走勢,就是代表景氣可能已落底或是快落底,你還在等什麼?再等房價就漲上去了!
這正是張老師最怕看到在市場上起的負面示範效應,所以急著在自己臉書上澄清,請大家不要錯誤解讀,更不要劃錯重點。
然而,張老師這次購屋的正確重點應該是劃在哪裡呢?應該是:「自住購屋不必等到最低點,符合需求最重要」。畢竟何時是最低點沒有人猜得準,大部分的人都只能做事後諸葛,相信張老師也沒有任何神通可精確預知房市低點。因此他才會一再強調是該房子社區規劃符合退休養老之需求,夫妻倆才決定買的。
第二堂課:購屋最好選自己熟悉、機能完善的環境
從張老師過去購屋的經驗看,他買房子都是選擇自己熟悉的環境入手,都是選在政大附近的文山區,儘管文山區房價漲幅溫吞,但因為熟悉環境,所以不會誤蹈嫌惡設施地雷,加上有基本生活機能支撐,不用擔心類似新興開發區機能不足的不方便性,更不會有推案爆量、點燈率低的諸多缺點,至少房價是保值的。
第三堂課:購屋離工作地點不要太遠
因為張老師本身長期任教於政大,這可能也是他選擇在政大生活圈購屋的原因。實際上,離工作地點不要太遠,應該也是很多人購屋時考量的重點之一,因為若通勤時間太長,某種程度也是另一種的購屋成本,很多年輕人首次購屋都是以時間換取空間,每天來回通勤上班的時間超過兩個小時,最後還是被迫賣屋換回市區小房子或是老房子,以縮短上班的時程。
第四堂課:離父母居所要有點黏但不要太黏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喜歡跟上一輩父母親住在一起,主要是怕子女教養觀念不一樣、婆媳問題等,但是親情間的臍帶又是很難完全切割,所以越來越多為人子女在成家之後,都會選擇另行置產,但在挑房選屋時,又都選擇近距離可互相照顧的房子,最理想是同社區不同棟別,彼此可就近互相照應,又不互相干擾。顯然的張老師年紀雖已將屆退休,但觀念上倒是不輸現在年輕人。
第五堂課:購屋最好有兩個停車位
在都會區停車很困難,但停車位又不便宜,因此即使有能力買屋,大多也只買個停車位,只是這樣的居住條件,擺明了就是不歡迎親戚朋友到訪,除非建商有良心多闢幾個客用公共停車位,否則有朋來訪,常常會在社區周遭「繞樹三匝無枝可依」,最後落得敗興而歸。張老師應該也看到了現代居家這樣的小細節,所以換新房子才會想要有兩個停車位的想法。
第六堂課:有錢就要買房
從過去前三屋的購屋歷史來看,不必太精準估價,就能得知張老師要以舊三屋換4000萬新屋,絕對是綽綽有餘,這似乎也印證了,他有錢就買屋,不隨便賣,這一偏保守的理財行為是正確的,只是他的第四屋是不是也能夠享有像過去一樣的增值價差,還有待時間驗證呢!
本文獲作者張欣民授權轉載,原文:張金鶚老師買房教我們的6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