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來不贊成將房地產視為投資工具,
但對於自用住宅,究竟該買還是租,則因人因地而異……。
周圍親友的投資,多半集中在股票和房屋這兩大類資產。如今台股在一萬一千點徘徊良久,房市表現紛歧,縱然蛋黃區的房價已經止跌反彈,蛋白區的房價回頭太難,還遙遙無期;不過租金倒是一直上漲。
據營建署統計,全國租金已連漲四年,台北市更是連漲九年,且不分住宅或商辦,二○一七年底,A辦每坪租金兩千六百元,今年第一季已經逼近兩千八百元。
這些現象值得反思,也和投資理財的哲學相關,上一代所謂「投資股票,有賺有賠;投資房屋,通常都賺;投資小孩,一定會賠」的理財哲學,到目前依然有其道理。
之前曾訪談數十位在四十歲上下的單身上班族,他們的工作歷程類似,待遇相差不多,父母贈與金額有限,而且沒有與上一代同住。結果其中沒有房產的,資產淨值大約在一百萬到三百萬元;有房產的,扣掉房貸,資產淨值大約落在五百萬到九百萬元。
這其中當然伴隨著前此十年台灣房地產價格的飆高。不過購屋之後,按期繳納房貸的強迫儲蓄效果,也功不可沒。新一代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而是講究生活品質,較不希望被房貸綁住。
買房儲蓄,和許多出國念書後,在海外工作的留學生的人生經驗相仿。在美國,大部分的家庭難有儲蓄,工作三十年,最後存下來的就是一棟房屋。如果當初買在舊金山,等於存了兩百萬美元;如果買在紐澤西州郊區,可能是五十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