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多數人已喪失品味食物的能力,又如何能期待業者端出好菜?在價格的執迷下,出現假湯頭、假天然酵母絕非只是剛好而已。
▲價格的背後,通常包含廚師技術、文化與硬體成本等考量,消費者應有事先認知與了解。(攝影/Liz)
也許各位還記得兩年前鬍鬚張的漲價風波。作家劉克襄為此撰文,認為鬍鬚張背棄了滷肉飯來自勞動階層的精神;鬍鬚張業績下滑,台北市產發局宣布暫停與鬍鬚張合作美食推廣活動。見苗頭不對,鬍鬚張趕緊在數日後道歉並凍漲。如今,鬍鬚張是鐵了心要漲上去,並配合二代店開幕與新優惠釋出消息,盼能降低反彈,但仍不免引起不滿。
市井小民生活難過,將怨氣發洩在類似新聞上並非不能理解。不過,其中所顯露對於價格的執迷,仍然有以下兩點值得探討。
首先是對於價格的理解太過淺薄。在先前的鼎王湯底事件中,有媒體指出「四人份的酸菜鍋成本只要六十六元卻賣三百八十五元,獲利達六倍之多。」我無意為鼎王辯護,但此一論述只計較食材成本,卻完全忽略水電、房租、人事、行銷等其他開銷,有失公允;近日消基會針對手搖飲料的價格調查,僅依照終端售價高低為業者排序,卻沒有比較各業者原料來源與其他成本,也犯了類似毛病。
再者,一味強調價格,對於餐飲行業的發展並非好事。台灣有很多人喜歡用「CP值」衡量飲食經驗的好壞,美食部落格、平面或電視報導時常可以看到以CP值高低作為介紹重點。所謂CP值意指「性價比」,亦即每花一分錢所可以得到的產品表現,以品質除以價格的概念固然看似客觀,但在不明就裡的濫用下,「CP值高」往往等同於「俗擱大碗」,較有形價格難以鑑別的品質則不被認真探究。人們眼中只看得見價格,只要價格低,品質差一點也無所謂;只要價格高,一點差錯都不能原諒,甚至,人們根本不懂如何分辨品質好壞。至於其他無法用數字衡量的價值,諸如製作技藝、烹飪理念、吃食文化、美感呈現呢?當多數人已喪失品味食物的能力,又如何能期待業者端出好菜?
先別爭執滷肉飯一碗值多少錢了。在價格的執迷下,出現假湯頭、假天然酵母絕非只是剛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