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近期一連串的打房措施,到底會不會造成後續效應?兆豐金控董事長蔡友才堅信,它是政府為防經濟泡沫化所做的必要手段,鄰近國家都在做了,台灣萬萬不可少。萬一資產泡沫化,所付代價會更高。
從一九九八到二○○三年,是台灣房地產最黑暗的五年,從亞洲金融風暴、九二一地震、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風暴,引爆一連串建商的財務危機,連帶也拖垮銀行業的資產品質,逾放比二.八五%暴衝到六.一二%,前車之鑑永遠不可忘記。」兆豐金控董事長蔡友才語重心長地說。
政府近來打房動作頻繁,最近一記力道最大的奢侈稅打下來,房市近乎急凍。根據台灣房屋統計,三月分交易量台北市減少二六.八%,新北市減少三四.二%,至於房價方面,北市及新北市房價較二月分別下修三.九%與八.三%。價、量同時回檔,這是繼金融海嘯以後,罕見單月出現明顯修正。
奢侈稅效應波及銀行業
如果房地產業的景氣是第一張骨牌,那麼緊接在後的第二張骨牌,無庸置疑就是銀行,這次的奢侈稅效應對整體銀行業的影響,大家都在關切。
「和上一波的房地產景氣相比,這次有很大不同。」蔡友才分析,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台灣的產業結構產生很大的變化,不動產相關產值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從八○年代高峰的七%降到現在僅剩三.五%,對整體經濟的影響已經大不如前,這是令人比較安心的訊息。
但如果從房市飆漲的情形來看,這次的景氣多頭,猶勝過去數十年,這是令人擔心的地方。「購屋痛苦指數不斷創下歷史新高,台北市去年第三季已經到十一.一,和二○○三年的房價起漲點相比,足足成長六成。」相較於漲聲不斷的房價,十年來,台灣的「平均月經常性薪資」幾乎是文風不動,平均每年只有一百多元的成長,根據主計處的資料,至今月薪資仍低於○七年的水準,難怪民眾要對這次奢侈稅造成的量價同步修正效應,大力呼應。
房貸並非安全的放款
「房地產的景氣變動,大家都在密切注意。」根據金管會銀行局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已有十六家銀行不動產放款占全體放款比重超過三成,其中購置住宅貸款占放款總額逾三○%者有十三家、逾五○%者有一家,四○至五○%間者有兩家,顯示近半數銀行都把房貸當做最主要的放款業務。因此,更應該密切關注這次奢侈稅是否將影響房價快速下跌,進而造成銀行住宅貸款逾放比上升,風險增加。
事實上,房市歷經多年多頭的走勢,近一、二年多數銀行業者已逐漸提高房價可能下修的風險意識,所以在鑑價、貸放成數或小套房貸款上採取較為審慎的態度,因此,這些銀行對房價下跌仍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但是,仍有少數銀行業者過度忽略房價大幅下跌的風險,認為房貸有抵押品,就誤以為『房貸是安全的』,不用太擔心,近幾年甚至仍全力衝刺房貸,這是比較需要關切的。」蔡友才提醒。
他說,任何授信都有風險,房貸的風險主要在房屋價值與借款者還款能力,加上如果和國外的銀行相比,台灣的銀行業對於房貸業務多無避險機制,一旦房價嚴重脫離基本經濟面後,產生大幅度的回檔,就是業者要以專業衡量判斷之處,尤其在市場一片樂觀之時更要謹慎為之。
放款應考量總體經濟風險
台大財務金融學系教授沈中華認為,政府打壓房價一定會使銀行短期風險增加,但銀行在承作房屋貸款時,本應考慮到貸款不斷增加會造成總體經濟風險提升,且政策改變的風險也要計算進去。
「銀行要有社會責任,○七年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發生,就是因為銀行放款時沒有考慮到總體經濟風險,只追求增加放款餘額。」沈中華說,長期來看,眼前的打房對銀行是好的,不僅增加正面形象,也會降低未來變成泡沫的風險,可以說是必要之惡。
事實上,目前台灣部分地區確實已經出現房地產市場泡沫化的跡象,根據房地產網站「全球房地產指標」(Global Property Guide)的統計研究顯示,台灣租金報酬率極低,僅一.七%,全球排名倒數第二,全亞洲最低;其次,房價所得比又不斷上升,因此,除主導利率走向的貨幣政策外,各項經濟相關措施,必須多管齊下,才能杜絕房市泡沫化的危機。
截至目前為止,金管會連下三道金牌,嚴控銀行對不動產的放款,先是提升非自用住宅的風險權數,緊接著要求降低貸款成數,最後,從四月起,進行以房貸為主的金融檢查,就是力求銀行業「降溫」,業者也說,「全力配合」,畢竟美國次貸風暴未遠,上一次台灣國內房地產景氣導致銀行業大傷的前車之鑑也記取心中。這一次,銀行業只要審慎微調,應該可以安然度過奢侈稅風暴。
▲點擊圖片放大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