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平息高房價帶來的民怨,香港政府近日推出「九招十二式」政策,強力規範建商銷售新成屋的資訊透明度,藉此讓投資人有更多選擇與審閱空間,只是在治標不治本的情況下,打房成效有不如預期之嫌。
在電影中,澳門賭王何鴻燊之女何超儀飾演的女主角拚命兼差賺錢,只為在夢寐以求的「維多利亞壹號」新社區,買下一戶住宅。然而賣方接二連三哄抬價格,讓備感絕望的何超儀精神瀕臨崩潰,一連殺死十一條人命。
電影一推出,引起香港市民熱烈回響,更有觀眾大膽留言:「這是一部所有地產商、財團都該看的電影!」
「維」片的宣傳標語是:「要在這個瘋狂的城市生活,你要比它更瘋狂」;劇情或許荒誕,但,香港的房價確實讓港人瘋狂。
政策包袱 欠缺加稅等提高稅收的管道
特區政府的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今年初在廣播節目中公開承認,去年至少有六千億港幣(約二.四六兆新台幣)匯入香港,推升全港房價上漲二七%,這是當局正面承認的房價數據;香港中文大學財務系副教授蘇偉文則統計,○九年香港房地產成交金額為五一五七億元港幣,僅略低於○七年的五二五六億元,成為香港回歸以來,房市第二興旺的一年。
然而,這股熱潮並不是伴隨著實質的經濟復甦。○七年時,香港經濟正在巔峰、失業率只有四.○%;對照○九年香港經濟成長放緩,失業人口一度上升到五.五%,可見香港房價與所得脫鉤的失序現象,確實和中國一樣日益惡化。
在民眾不滿政府缺乏作為的情況下,四月二十一日,特區政府推出名為「九招十二式」的調控政策,要求地產商在推案時,必須揭露更多新成屋的售價及成交資訊。
由於公告時間相當接近,香港的九招十二式,經常與中國推出的「國十條」拿來比較。惟兩者不同之處在於,政策空間較寬廣的中國,明文列出將增加土地供應,並確保今年建設保障性住宅三百萬間、改建住宅二八○萬間。相較之下,香港當局除了缺少加稅等提高財政收入的管道,也並沒有增加房屋供應的打算,而是將主要目標,對準銷售資訊的透明度。
如此手法隱含的政策意義之一,是代表過去的賣屋手法仍有不透明之嫌。以港府公告第六條為例,建案開賣前二十四小時提供說明書的時限,未來必須在銷售前七天提供;這種強制要求延長審閱期的手段,就是為了降低買方的衝動性購買。避免地產商透過半夜開門銷售或突然推出建案等「把戲」,讓投資人陷入「晚了就買不到」的恐慌之中。
輿論包袱 確立不正面打壓房市的方向
對房價感到無力的港人或許會批評,特區政府此次施行的「招式」,全集中在規範銷售手段,對於增加供應、壓抑房價幫助甚微,甚至可說無關痛癢。但,這正好是政策背後的另一項意義,代表港府從因「腳痛」卸任的董建華身上,學到「房市不宜正面打壓」的寶貴教訓。
回顧香港回歸初期,同樣受到高房價引發民怨影響,剛上任不久的董建華發動多項降溫房價的措施,其中以每年增加八萬五千戶住宅的「八萬五」政策最為犀利。由於供給量增加,香港又面臨亞洲金融風暴,只好調升利率以對抗熱錢狙擊,導致實體經濟和房價均大受影響。
據估計,自九七年至九九年,香港房價跌幅最多達五成,有六萬五千件房地產的市價,甚至低於屋主積欠銀行貸款的餘額,成為「負資產」一族。港府動輒得咎,負資產市民對輿論形成的龐大壓力,正是導致董建華最終狼狽下台的遠因。殷鑑不遠,特首曾蔭權勢必引以為戒。這次當局將目標鎖定改善建商的銷售手段,原因也在此。
更重要的是,國宅入住率逐步降低,益發令港府不願打房。香港自一九七六年起推出的國宅(居者有其屋計畫,簡稱居屋),前後興建近二百個社區,由於購買、轉手資格都有限制,不少人有了足夠頭期款,還是寧願買增值程度高的一般住宅,也讓國宅失去了平抑住宅價格的功能。可見增加國宅供應並非萬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