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一個台灣近代史上內外皆知的名字,也是台灣政壇上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家。
1923年生於台灣日治時期的地主之家,李登輝並沒有因為富裕的家境而變得養尊處優,反而因為過早的自覺讓他從年少開始便苦於自我的追尋,這些思考生死的痛苦掙扎,最終都在他今日回首時,成了成就他今日之我的養分。
掌握權力的領導者應該要把「公私有別」的確實執行銘記在心。
首先,對於部屬不能流於私情,必須明快地處理。
我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在擔任總統之前,我雖然先後擔任過台北市長、台灣省主席以及副總統,但是有一位秘書一直在這段期間內輔助我。
他在各方面都相當優秀,文筆也不錯,是非常得力的助手。然而,在成為總統之後,我卻把他辭退了,因為他引發了與國家有關的問題,所以就算我對他保有一定的情感,也不能感情用事。
而且,對於民主國家的政治家來說,選舉是極為重要的事,所以在當選後自然會想要對那些在選舉中支持自己的人加以回報,同時一旦考量到下次的選舉,難免就會想要做些特別處置來鞏固支持。
可是,凡事都有其限度,就算要表達感謝之意,也應該完全分清楚選舉是選舉、國政是國政的差別,選舉一旦結束,就該明確切斷與支持者的私交,這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這種情況不是只限於台灣,在亞洲世界也常常可以看到,特別是中國或韓國等,都有自家人的利益輸送問題,高升的人會把職位賜予有血緣或姻親關係的親戚,提拔他們,我把這個稱為「亞洲的價值觀」(Asian Value)。
如果政治、社會的素質帶有明確統治體制的濃厚色彩,那麼掌握權力的人就會變得獨裁,把權力經由以家族或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私有化,而遺忘了整個國家,這些看在國民眼中會是什麼模樣,應該不用多說吧。
(圖片來源:中華民國總統府,CC BY 2.0)
在總統任內,別說家族、親戚了,就連父親的朋友我都謹記著要減少碰面,因為父親曾擔任過縣議員,與地方人士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在我當上總統後,有很多人都透過父親來請託人事或公共投資上的協調。
某一天晚上,我對父親這樣表示:
「我知道父親在擔任議員的時候,曾受到許多人的幫忙,可是,我沒有打算要聽他們的請託,所以,請您別再引薦任何人來了。」
在那之後,我就再也沒有聽聞過來自父親的任何請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