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相處最久且不離不棄的朋友就是「自己」, 認識自己、和自己交朋友就不怕寂寞,而能享受獨處。
進入人生下半場最重要,也很可能最被人忽視的人際關係,是和「自己」的關係!可能有人會說:我一輩子都在和自己相處怎可能忽視?事實是,人生上半場我們早已習慣活在他人的眼光之中,促使我們做什麽或不做什麽的動機大都來自外界,極少是發自內心的真實需求。
社會價值觀給所謂「成功」人生訂出各種和名利相關的規範,許多人一生汲汲營營在奉行這樣的規範中度過,到頭來後悔遺憾已時不我與。這麼說不代表賺錢、成名、贏得外界掌聲是錯的,但只能算錦上添花,因為生命中有比這些更重要的追求。
安寧護士整理臨終病人「人生 5 大憾事」
之前網路上曾流傳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長期在安寧病房工作的資深護士,將無數絕症病人臨終所言整理出「人生 5 大憾事」,按順序分別是:
1. 沒有勇於追求夢想
2. 花太多時間工作
3. 沒有勇氣表達內心的情感
4. 沒有和老朋友保持連絡
5. 沒有讓自己更快樂些
或許有人會說「不是我不想追求,而是家庭或環境限制我去做這些事」,這句話似是而非,甚至可說不負責任,臨終病人感到遺憾的原因不是做不到──如果嘗試後仍做不到那也沒什麽好遺憾的,而是因為根本沒有努力嘗試而感到後悔莫名。
個人解讀這 5 件事其實可以簡化成一句話,那就是沒有努力「做自己」。
以第 1 個遺憾為例,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理想,但有多少人仔細思考過所謂的「理想」究竟是別人加諸在自己身上,還是發自內心的真實渴望。
以愛畫畫的人為例,技藝高超的畫家可以賺許多錢,贏得掌聲和尊敬,但如果他作畫的出發點只是這些,很快就會失去對繪畫的興趣,因為不斷重複做同樣的事不但自己會膩,也容易被人遺忘。
跟自己交朋友最重要,或應該說唯一的方法,就是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職志,並且在不斷學習成長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至於名和利,是可能的副產品,但不是主要追求目標,有很好,沒有也不會改變創造和學習的初衷。
和自己交朋友,不怕寂寞找上門
有 2 個英文字:alone、lonely,聽起來意思差不多,其實含義大不同。alone指的是「獨處」,喜歡獨處的人必定懂得如何跟自己交朋友,因為那會讓他有更多時間和動力專注在與職志相關的事物上。
至於獨處久了是否會感到 lonely「孤獨」,成為一個孤單老人?絕對不會!因為喜歡獨處的人必定自信、自重,這樣的人容易吸引他人主動靠近,反倒是經常呼朋引伴看似受歡迎的人,一旦筵席結束失落感油然而生,必須經常與他人抱團取暖,長此以往會失去自我。
我離開職場後的第 1 年就曾經歷過這樣的心路歷程,當時因為時間多經常找一群人聚會吃喝,一段時間後卻感覺失落空虛。
好朋友的 3 大特質是友直、友諒、友多聞,生活中有幾位這樣的朋友已屬不易,期待每個認識的人都符合這些條件不切實際。
有些人退休後才發現社交圈大幅縮小,產生恐慌心理,這時候該做的,除了走出戶外,開闊心胸之外,更重要的是趁機認識自己。要做到這點,最有用的方法之一是閱讀,一旦進入書的世界,等同結識古今中外有趣有料的各式人物,從這些人的思維行為中反求諸己。
認識自己就能找到職志,從事職志正是和自己交朋友,有些退休族害怕孤單寂寞,不知如何打發時間,以職志為生活重心的人,不但不怕孤單,甚至會刻意營造獨處時間。想想看,一個愛畫畫的人,空閒時除了作畫,還要上課、看畫展、研讀各種繪畫知識,哪有時間感到孤獨?
人都喜歡和有自信的人在一起,喜歡獨處的人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也不用擔心沒朋友,相反地,因為怕孤單而看似交友廣闊的人容易產生依賴心理,尤其容易將家人子孫視為理所當然,處處干涉,和這樣的人交往通常壓力較大,令人不願靠近。
許多年長者自認是長輩於是對家人頤指氣使,甚至情緒勒索,這麼做只會把親人往外推,即使和子孫同住在一個屋簷下,也要盡量獨立自主,留空間給家人,也留空間給自己。兒孫自有兒孫福的道理人人懂,真的要做到需要相當程度的自律。
不管有多少親朋好友,不管和家人、親友感情多好,別忘了所有人到頭來都是一個人,生活總歸是自己在過,許多時候外界的改變,外人的去留,並非自身能夠掌握,唯一不離不棄的朋友只有自己,好好把這個朋友交好,孤單寂寞就不會找上門來。
作者簡介_老黑(田臨斌)
1960年生於台北,任職殼牌(Shell)石油22年,曾外派澳洲和中國大陸等地。45歲事業頂峰之際,放下工作,移居南台灣,積極經營退休樂活人生。
離開職場後,除了找到對寫作的熱情,還考上街頭藝人證,在愛河邊以吉他彈唱英文老歌,並和另一半攜手從事包括郵輪在內的各種旅行,且將旅行經歷及生活體驗和讀者朋友分享。
本文摘自金尉出版《FIRE,然後呢?:金錢、人際關係、健康……真實退休生活,老黑要告訴你的7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