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加權指數從2008年到2022年上漲了將近3倍,聽起來是個令人振奮的消息,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身處金融業第一線,我能看見每位客戶的損益狀況。出於好奇,我檢視了大家近年的操作績效—先不談有沒有人賺超過3倍,找了半天,根本沒幾個客戶的總損益是賺錢的。
當時我非常驚訝地跟幾個資深同事確認,這才知道:賠錢,就是投資人的普遍現象。旁邊屆臨退休的姐姐無奈地說:「每次看客戶交易,心情都好複雜!雖然我們的工作需要靠客戶交易,才會帶來手續費收入,但越常買賣的客戶,通常都賠越多錢,看著客戶們這樣虧損,我也好捨不得⋯⋯」講著講著,看盤大廳的客戶們,聽了財經新聞後,又開始繼續交易,繼續他們的賠錢之旅—投資,不該是這樣的。
曾經,我也以為投資就是每天看K線圖、研究產業趨勢、關注財經新聞...所以投入不少精力去學習,越鑽研越發現這並不是一般人有能力掌握的方法。過程中我閱讀了數十本以上的投資書籍,而後陸續受到「綠角財經筆記」、「ETF資產配置社團」以及各個投資前輩們的啟發,發現了這套真正適合多數人的投資方法。
文/理財館長
巴菲特曾說:「在錯誤的道路上奔跑是沒有用的。」你得知道自己的目標在何處,才會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前進。規劃資產配置的投資計畫也是如此,要先設立好財務目標,再視自己的需求微調,並透過指數化投資這個高勝率的投資方法,加速抵達目標的時間。這種以最終目標為出發點的思考方式,稱為「以終為始」的投資計畫。
為了退休金,該買高配息商品嗎?
人生在各個階段需要面對不同財務目標,從學貸、車貸、房貸到家庭開支,以及最後需要的退休金。當目標達成時,你可以透過賣出資產的方式提領現金,然而很多人對這樣的方法感到陌生,甚至沒有安全感。
「如果要賣出股票來提領現金,股票越賣越少,不是總有一天會賣完嗎?」是榮登「提領策略」出現率第一名的問題。很多人因為擔心這件事情,所以特別熱衷股息發放率高的股票,希望能透過領股息來避開股票賣完的問題,但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迷思。
配息會造成隔日參考價往下調。不論股票配發了多少比例的股息、你持有多少張股票,也不論除息前、除息後或再次投入,投資人的淨值其實是一樣的。換個問法好了:你會比較想要一張總價值1000萬的股票,還是100張價值8萬,但總價值只有800萬的股票呢?大家應該都知道要選總價值比較高的,至於實際累積了多少股數其實沒有意義,純粹是單位不同而已。
理解「總價值」才是重點之後,這時又會有人擔心:既然股價會減少,那不是遲早會有賣完的一天嗎?特別是少了收入後,這種不安心感又被強烈放大。
別忘了,股價是可能繼續上漲的。換句話說,只要總資產有成長,那你需要賣出的股數會越來越少。除非最後一股股票的價格,已經小於你要提領的金額,否則股數減少並不是需要擔心的問題,真正關鍵還是在於「剩餘多少總資金」。
有些投資人認為高配息的股票比較安全,是因為配息的股票「看起來」很穩定,而且不用自行賣出股票,能讓人產生心理上的安慰。但其實透過高配息股票來支應退休開銷,至少有以下四個缺點:
1.更高的內扣費用
高股息的各項商品,由於較高的週轉費用,加上主動的選股策略,最後的內扣總費用多半比市值型ETF更高,而更高的成本帶來的績效通常更差。
2.降低全市場的分散效果
為了滿足高股息的條件,很可能會偏重某些產業,這除了會害你錯失一些高成長的標的,風險分散的效果也會遜於全市場的ETF。高股息的股價看起來穩定,只是因為發了股息後股價會下跌,讓人誤以為高股息商品都長期維持在特定區間。但是,不上漲只是代表績效差,不保證能躲過下跌。如果進一步比較標準差或最大下跌幅度,你會發現高股息的商品沒有優勢。
3.如果股價沒上漲,本金將一路減少
投資人會覺得配息是額外獲利,是因為假設股價一定會漲回原先的價格,但股票過去是否穩定,和未來表現沒有必然關聯。當股價未來不再上漲後,總資產同樣也會越來越低。
4.配息率也可能改變
既然股價會上下波動,那發出的配息也會有所差異。也就是說,你無法確定自己的退休生活每年可以花費多少錢,反而需要把生活寄託在不確定的配息上,這是一個讓人難以掌控的決策。
我們認為真正妥善的做法,並不是追求高配息的商品,而是善用「賣出資產轉成現金」的提領策略。這麼做最大的幾個好處就是:可以選擇低成本,而且同時符合大範圍分散的全市場ETF,還可以透過符合自己風險承受度的資產配置,來打造真正符合自己期待的組合,並自行根據消費需求來轉換成現金,不會受限於股票配息率。
※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
作者簡介
理財館長(陳震奇)
指數化投資的推廣者,截至2022年年底,IG的粉絲專頁已經擁有超過7萬人追蹤。身處金融業,卻鼓勵大家長期持有低成本且全市場分散的ETF,深信這才是適合多數人的投資策略。
狂徒
我,狂徒,剛進入市場的散戶,喜歡研究和挑戰艱澀的學科,也喜歡用易懂的語言分享知識。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通膨時代,我選擇穩定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