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理財曲線中,常常聽到有人對於自己的「退休年齡」無所規劃,所謂退休年齡是泛指身體狀況已經無法自行活動才退下來不工作嗎?我們要怎麼定義?是以「身體機能」定義?「心理狀態」定義?還是「社會狀態」做定義呢?或是「工作型態」?
首先,當然我們還是以社會上普遍的狀態做定義,就是我們常常在網路上閱讀的數據,多數人都會思考自己幾歲才可以退休(包含身體機能狀態、經濟狀況上的考量),但其實應該思考「適合」退休才對,因為理想的退休年齡是有一定條件的。雖然臺灣目前法定退休年齡是65歲,但根據國外調查顯示:「工作到65歲才退休的人,平均年齡竟然只能再多活18個月;55歲就退休的人,平均可活到80歲;若是在50歲前就退休的人,平均可活到86歲。」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統計數據?那是因為根據大多數人的生活模式,當然也有一些特殊的狀況,做出以下四種標準的分析:
1.身體機能退化,影響健康狀況
很多人因為身體使用過度、欠缺保養,從而影響了中老年後的健康狀況,身體因不堪負荷,往往就會讓人心生提早退休的念頭……,面對這種狀況,我想問問大家:「請問你手邊目前有多少錢?有沒有足夠的費用可以支付日常生活和醫療費用?」記得我曾在《康健》雜誌上閱讀到的資訊,「現代人退休後每年平均花在醫療上的費用,平均約4300美元(約合新台幣13萬元),這還不包括長期照護費用。且無論如何,若有醫療病史,費用可能會更高。」
我也跟很多員工提過,假設財務條件可支持而身體健康情況良好,當然可以選擇提早退休,自在地享受退休生活!但畢竟世事並非皆盡如人意,當然也會有特殊狀況出現,因為個人健康因素被迫退休,這不一定那麼愉快了!
2.工作型態是否有退休期限制?
是否有退休年齡的限制?身邊也有不少人是有時間限制的,畢竟各行各業,工作型態不一樣,如建築營造、護理工作等勞力工作者,可能不到65歲就會因為體力不堪負荷體或是身體機能退化,故而面臨退休。
反觀是靠腦力的工作者,通常可以遠端完成工作,那麼轉型為顧問、特約、專案人員等職務,也可以拉長職業生涯,也就是說,身體機能影響相對較小,還是有機會愉快工作、生活,不見得必須離開原本的工作岡位。
延伸閱讀:
曾認為老有所備,靠著退休金老後生活應該無虞...75歲醫師感嘆:看著親友現況就不敢斷言「錢夠用」
3.心理狀態—退休後生活的行程與計劃
退休後要做什麼?若無規劃,退休生活勢必會相當無聊,這是一個現實問題,一定要想清楚。許多調查均指出,「無聊」是退休人員重返工作崗位或衰老加速的原因之一,退休族群將會面臨的3大問題,其中一個就是退休後才引發身體出現狀況。
主因就是沒有事先規劃好退休生活!對於長年工作的人來說,重心轉移且沒有規劃感興趣的事、想參加的課程等,那麼無限的空閒時間,將會讓你的退休生活很快地陷入無聊的窘境中,隨之而生的憂慮及無力感,也會對精神狀況產生耗損,若長期累積在心中便會成為疾病的一種前兆與隱憂,進而影響身體健康。
4. 社會狀態—退休金多寡牽動退休年齡
退休金帳戶金額有多少?這也會影響理想退休年齡,通常努力存錢與投資理財可讓你隨時想退就退,而貧乏的儲蓄則會讓人覺得自己必須永遠工作賺錢。
我認為,想要擁有良好的退休生活品質,其中一個重點不是在於退休帳戶裡有多少錢?而是在於「退休帳戶的金額可以支撐多久?」開源節流一定是最好的方式!常常聽到朋友說:「今天不養生,明天養醫生」,所以從上述的幾種狀態中我們可以理解,不是所有工作、所有人都已準備好要退休,也有不少人是想要在身體狀況許可下,延後自己退休的時間。就像我們剛剛已經提過的,長期勞動者雖然可能因為身體出現狀況而被迫提早退休,但假設我們可以找對方法協助他們減輕狀況,他們自然就可以持續工作了!
作者簡介_吳明來
大來運動器材總經理 / 承大科技總經理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 《無痛人生:續接美好未來,盡享樂活奇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