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道路不該只有一條,在關鍵時刻讓自己有一個審視抉擇的機會,當然很有價值。
你為什麽要離開?因為這樣才能回來。離開後再回到原地的感受,和從未離開大不相同。
Why do you go away? So that you can come back.Coming back to where you started is not the same asnever leaving.
– Terry Pratchett
在決定參加100 多天的環遊世界旅程之前,我猶豫了一年多,需要考量的事情很多,錢當然是重點之一,我想過如果不旅行,錢省下來可以換一臺令人稱羨的高級轎車,或買運動俱樂部會籍,或投資股票基金等。簡單算筆帳,一臺新車可以開好幾年,然後再二手賣掉;高爾夫會籍終身享用,還有保值效果;投資理財不但可以儲蓄,也可以領利息。唯一純消費,有效期超短,且沒有任何遞延利益的花錢方式,就是「旅行」。
我最終還是去了,也一如預期,除了一堆相片,黑到發亮的皮膚外,什麼也沒有帶回來或留下來,倒是銀行存款少了不少。
照說經此「輕狂」行徑,我該記取教訓,回歸「正常」生活,結果呢?旅行回來,經過一段時間休養回顧,我又開始規劃下一趟大旅行,而且這次,不像之前的猶豫,完全沒有任何遲疑。旅行確實無法獲得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卻可以帶來許多難以用金錢衡量的效用,這句諺語講的正是這件事。旅行結束看似回到原點,什麼都沒變,其實什麼都變了。看事情的角度變了、生命價值觀變了,經歷變多了、物欲變少了、心胸變大了,世界變小了!
那趟旅行結束後有人跟我說:一臺進口休旅車沒了!當然也可以說成兩張會員卡沒了,或4張台積電沒了!從金錢角度看確實如此,但沒有名車我還有二手國產車代步,不打高爾夫可以跑步,沒有股票還不至於餓死,而從旅行中獲得的東西,即使把上述好康全部加在一起,我∼也∼不∼換!
只要旅行夠久夠遠,遲早會在旅途中遇見自己。
Travel far enough you meet yourself.–David Mitchell
我45 歲離開職場時很清楚自己不想再做什麼,但對於未來究竟想做什麼卻模模糊糊,睡到自然醒只爽了兩個禮拜,這時才發現人生第一次必須為生活負起完全責任。在此之前總是時間一到該上學上學、該工作工作,生活被責任推著走,人只需要負責抱怨就好。現在一天24 個鐘頭隨我任意安排運用,卻遠不如想像中美好。為了讓人生下半場過得充實、有價值,我知道必須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職志,但尋找過程不容易,為此,我在退下來的第一年大量做了兩件事。一是看書,二是旅行。這兩件事看似無關,其實過程和目的很接近,兩者都能幫助人們認識古今中外的人、事、物,也就是認識外界。而當對外界的認識累積夠多夠深,自然會像鏡子一般反射回來,使人看清內心,也就是認識自己。
一旦認識自己,一切問題迎刃而解。我過去很在乎外界眼光,多認識自己之後反而不再受影響,思想行為發自內心,事理變得更簡單,視野更清明;以前辛苦尋尋覓覓,職志卻遮遮掩掩,原來它就在燈火闌珊處,找不到只怪想得太遠太雜。
我的職志是寫作,不代表我寫得很好,只代表做這件事能讓我感受到源源不斷的平靜和喜樂,我找到它也不是因為寫出什麼傑作,或得過什麼寫作獎,而是因為讀到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說的一句話,他說:「當嘗試過所有可能,仍然一事無成時,就可以開始寫了!」許多人因為好玩而旅行,沒有問題,因為旅行確實很好玩,但在玩樂之餘,不要忘記這句諺語,處處觀察,時時反省,你一定會在旅途中某處遇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