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父親年近80,身體仍然很硬朗,平常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或嗜好,就是盼望常常和兒孫們聚聚聊聊。其實他很幸運,外孫、內孫成群,統統住在大臺北盆地裡,坐捷運都到得了,可是因為大家都很忙,還是只有逢年過節才碰得到面...。
當我知道他的苦悶後,向他建議,為何不通告所有孫子們,只要來陪爺爺或外公上餐廳打牙祭,每個人就發1千元獎學金。我相信有這個獎勵,那些正在讀中學或大學的孫子們一定會爭先恐後回老家,老人家也可以藉此傳遞自己的人生經驗,或幫他們解決生活與學業上的問題,幫助他們實現夢想。
我同時輕描淡寫地提醒,反正這些錢最後也是會被孩子們分掉,為什麼不現在親手交給孫子輩的家人,還能在鼓勵他們的同時順便督促這些孩子,因為他們的父母親現在恐怕正忙於為事業奮鬥,沒太多時間管教孩子,老人家有的就是時間與經驗,幫忙照顧孫子輩也順理成章。
他聽了我的建議,眼睛亮了起來,不過很快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他們來找我,卻都只看著自己的手機,沒空和我聊天怎麼辦?」
我聽了哈哈大笑,說:「這簡單,你只要宣布陪爺爺或外公吃飯時,不帶手機的給2千元,途中有接聽電話的只給500元,我相信他們就會專心和您聊天了!」
如何把擁有的資產放在自己最在乎的地方,只要我們看得開、願意思考,應該人人都做得到。
比如說,我很鼓勵那些兒女都在外國成家立業,而自己不願意去國外養老的長輩,賣掉一間房子,拿現金成立一個基金會,聘請幾位年輕人來幫自己實現夢想,若是關心教育,就成立教育相關基金會;關心環保,就成立環保相關基金會。我相信將畢生賺來的錢這樣子投入自己在乎的領域,會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活得更精彩豐富。
其實,遺產不只給家人,也該回饋給社會。我很喜歡的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曾描述:「死亡就是我加上這個世界再減去我!」如此奇怪的算式大概是想提醒我們,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時無法帶走任何東西,那麼重要的就是,我們到底留下了什麼?是留下垃圾汙染還是光明與溫暖?世界有沒有因為我們曾經來過而變得更美好?我們可曾為了下一代留下足以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
當然,我們留下來的遺產不見得非得那麼崇高偉大。把我們大半輩子收集並珍藏的物品留給喜歡它們的親朋好友,也是一件很棒的事。可以趁著還有體力整理自己的物品時,依「斷捨離」的原則整理一番,及時送給別人。
生前送出的東西是禮物,死後拿到的叫遺物,我相信除了家人,每個人都比較喜歡朋友送的禮物,而不是遺物。
遺產除了有形的資產和物品,無形的身教或典範其實是我覺得最棒的,就像我雖然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任何有形的資產,但是他們的淡泊名利,對於知識的熱情與永不止息的善意和信心,都是我們最珍貴的遺產。父母的行止更是子女一輩子追隨的典範。無形的遺產還包括了和家人相處的美好回憶,因此即便退休金拮据,還是應該想辦法挪出和家人一起旅行的費用。
當然,我覺得留給孩子最好的遺產就是把他們教養好,成為一個肯吃苦耐勞、認真負責的好人,不然就像常聽將屆退休的朋友說:「老了要自己好好過日子,不依靠兒女!」時,我都想吐槽:「你不想依靠兒女,但是他們萬一被你養成媽寶,長大後繼續啃老,你該怎麼辦?」光嘴巴說不靠兒女是不夠的,也要讓他們爭氣。
其實在這個高度競爭且經濟成長放緩甚至停滯的壞時代裡,我們可能真的沒辦法留下什麼錢,臺灣俗語有道是:「生吃都不夠了,哪能晒乾當存糧。」
但是即便如此也不必灰心,物質匱乏並不等於我們對家人、對社會的愛也匱乏;相反的,即便我們運氣好,賺了許多錢,也不代表我們的愛是富足的。是的,只要我們願意,人人都可以留下最珍貴的遺產。
作者簡介_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座右銘是「一生玩不夠」,生命中最期盼獲得的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的追求透過閱讀,慈悲則靠號召朋友從事公益服務人群來實踐,因此生活的重心是「閱讀、朋友、大自然」。
喜歡朋友與大自然,所以將近三十年前曾擔任童軍團長,並且在近二十年前與朋友們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初期辦公室還設在自己的牙醫診所內。喜歡閱讀,所以將診所變成了可供社區民眾借書的圖書館,並且曾經擔任金鼎獎評審、全國好書及公務員專書閱讀甄選審委等。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 《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