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拔長大,當他們能獨立思考後,為何總像少根筋,老是傷父母的心呢?」年邁父母這樣抱怨著。
早上,慧亞阿姨到菜市場買了好多菜,她提了大包小包,一路喘著走回住家社區,這時正巧鄰居太太與她搭同一部電梯,於是好心的要幫她提:「阿姨,你今天怎麼買那麼多菜啊!來,我幫妳提!」
只見慧亞阿姨笑孜孜地說:「不用、不用,因為今天禮拜五,我兒子放假都會回家,所以要煮豐盛一點囉!」
結果滿心期待兒子回家,卻遲遲不見蹤影。終於等候到周六下午打電話詢問才得知:「媽,這禮拜我不回去喔!要跟同事出去玩。」
輕鬆幾句不回家理由,讓原本已經準備大展廚藝的慧亞阿姨頓時感到失落……
孩子要獨立,媽媽感覺被拋棄
在基金會工作超過20年的單親媽媽淑貞,最近心情起伏大,同事關心問起,才知道原來是上禮拜跟女兒吃飯時,女兒的一席話,讓她的心情因此跌入谷底。
淑貞30幾歲時離婚,便帶著才8歲的女兒一路打拼到現在,艱辛過程實在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形容。不過想到女兒今年就要大學畢業了,淑貞有種有苦盡甘來的幸福感。
沒想到上周參加完女兒畢業典禮後,在飯桌上女兒卻跟她說:「媽,我已經找到工作了,但我想搬出去住,因為一個人生活比較不會被干擾。不過媽媽別擔心,你租屋這邊的開銷,我一樣會幫忙付一些,這也是我的一點孝心。」
女兒的話自然無修飾,但聽在淑貞的耳裡,解讀出來的卻是孩子長大後就嫌棄她、不想跟她住,就算女兒自願幫媽媽付租金,但淑貞心裏感受到的卻只是孩子因為愧疚的補償行為。淑貞感嘆:為何孩子長大了就跟媽媽不同心了呢?
年邁父母的心其實很脆弱
「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拔長大,當他們能獨立思考後,為何總像少根筋,老是傷父母的心呢?」年邁父母這樣抱怨著。
而子女面對年邁父母也無奈地表示:「爸媽年紀愈大怎麼愈難溝通、愈玻璃心,到底身為子女的,該如何避開長輩的敏感地帶、與他們和睦相處呢?」
其實與年邁父母相處時,要特別注意下面5點:
1. 不讓父母覺得不受重視
把自己的父母當作是客戶,回不回家吃飯要告知、約定的事要履行,就算真的有事耽擱,也應提早通知。建議晚輩無法達成的事別答應,答應了就要把它當作一回事。
2. 不讓父母覺得被拋棄
尤其是與父母相依為命的情況,子女的主動離開會讓他們感覺被拋棄。建議在跟父母訴說時,一定要顧慮到對方的感受,切勿以自我為中心。
生活中也常聽到生病的父母抱怨,一會兒住老大家,一會兒又被送到老二家,這種居無定所的感覺,最容易讓父母感覺被子女拋棄。
遇到類似情況時,建議應讓父母感覺是子女搶著跟他住,而非逼不得已要輪流照顧他。或也可聽聽長輩需求,能力範圍內順著他的意願走。
3. 不讓父母覺得自己沒用
父母年紀愈大,行動跟反應往往不似以往,想當然最怕被嫌棄老了沒用,尤其是被自己的子女嫌,那種傷痛更難以復原。
建議父母的話若有跟不上時代,身為子女的也別一昧跟他們爭辯,或以「你不懂啦」來評論;而父母能力許可的幫助,子女也可以欣然接受,別讓父母覺得自己幫不上忙、沒有價值,要知道年邁的父母「有事忙」會比「沒事做」來得更健康。
4. 不讓父母覺得拖累子女
年邁父母可能少了經濟基礎需要晚輩供給,也可能身體病痛需要晚輩照顧,他們自己其實不用外人明說,也怕會拖累孩子。
所以當這件事被擺上檯面,尤其是子女們表現出「都是因為你,我們才被拖累」的態度,更易讓長輩因此產生自卑與價值感低落。
建議子女們換個角度想想,在你小時候需要父母全天候照顧、耗費金錢時,父母是如何被你拖累的。年邁父母的身心狀況其實就如同回復孩童時期一般,需要成年子女多點耐心與關心。
5. 不讓父母覺得再活沒幾年
年邁父母當然隨時有可能與世界說再見,但身為子女的,卻不應該加強這個部分,讓父母更加消極。
日本有位奶奶72歲開始學攝影,90歲還在當攝影師,她被訪問時就說過這樣一段話:「拍照是我幸福的秘訣。做喜歡的事,心永遠不會老!」
是的,我們也期待自己的老年生活能如此,那麼就讓父母先實踐,活著的每一天都可以很開心、很充實吧!
作者簡介_素素
曾任--嬰兒與母親雜誌 育兒生活雜誌 主編,媽咪窩MamiHome雜誌 總編輯,Her雜誌 總編輯
本文獲「素素 閒妻涼母圓夢天地」授權轉載,原文:你以為沒什麼,卻傷了父母的心!年邁父母最怕的5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