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這個題目八九不離十的會出現在黑板上,有的想當老師,有的當醫生,有的想當總統。成長的路上,這個志願會隨著自己的腳步做調整。
我有一位好朋友,嫁給義大利人,自己也是一位義大利的品油師。某次在聊天當中,和她聊起想讓我的小廚師們有機會瞭解其他國的飲食文化。她很認真的和我討論,應該在什麼季節去,比較可以看到更多當地的飲食特色。又或者是可以和當地的孩子們一起做交流,也或許可以安排到當地的烹飪學校學習。
於是我和孩子們討論起這件事情,雖然不知道是否可以成行,但是大家都很認真的看待這件事。除了和孩子交換意見,也和家長談到這件事。其實這群家長,在孩子們一同學習的這段期間,一直很支持我和孩子們。孩子們聚在一起,有的時候需要調課,有的時候需要放棄某些活動,有的時候也必須在課業和做菜當中做決定。有些孩子已經到了青春期,會有很多的尷尬及心態的改變。這時候也必須要當起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橋梁。他們不是來來去去的一群學生,我們更像一家人。
對於孩子們想要做的,我們除了瞭解還是支持。做菜其實不會有分數可以比較,也看不出來誰是第一名或者最後一名。每個孩子都按照自己的步伐前進,而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
一次上課當中,我拿出了一支桿麵棍,請每個孩子簽上自己的名字。在朋友要回義大利的前一天,交到了朋友的手上。現在這支桿麵棍已經在義大利,而孩子們的願望是有一天要親自去義大利再和這支桿麵棍相遇。
我的志願,可大可小。重要的其實不是內容,而是過程當中大人們的態度。"你不可能啦!""你才辦不到呢!""做這個才賺不到什麼錢"孩子其實想聽到的不是這個,有的時候其實只是一句"加油!我相信你可以的"就夠了。
每個孩子心目中都有一支屬於自己的桿麵棍,就像我可以想見,在孩子們真的踏上和桿麵棍相遇的義大利路程上,一定也會困難重重。但是這何嘗不是孩子需要學習的人生功課?因為夢想在達成之前,是需要失敗的妝點,需要自己親身體驗。而我們大人,就用陪伴和瞭解,取代嘲笑和削弱,我的志願,有一天一定會達成!
本官網專欄內容及言論觀點僅為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今周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