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三個小孩的管教,我一直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日前從聯電副董事長辭職退休的劉英達,在二十七年的半導體職場生涯後,已決定退休回家含飴弄孫。
劉英達說,別人說他是含飴弄孫,但真實的狀況是「孫子含著奶嘴弄爺爺」,也可能是他以前工作太忙,沒有花太多時間照顧小孩,現在才發現帶孫子原來這麼辛苦。
劉英達兒子赴日本讀書──留下孫子讓他們夫婦帶
劉英達的大兒子劉高育目前在日本念書,目標是拿到第二個建築碩士,他的太太也跟著去念書,因此把小孩留給爺爺奶奶帶。有人說,人生最大的壓力就是「做牛做馬做到死,顧完兒子顧孫子」,劉英達卸下工作重擔,還要為兒子顧孫子,也算是挺有勇氣的。
談到自己的三個小孩,劉英達心情就特別愉快。他說,三個小孩從小就是按照他們自己的興趣發展,大兒子從小就對美術有興趣,因此在新竹念完中華大學建築工程系後,又念了建築工程研究所,後來在一家建築師事務所工作,由於老闆都有留日的背景,因此他又決定去日本讀書。
老大學建築──老二念生物及管理、老三念電機
老二劉亮君從小對生物有興趣,高中時代的目標是念生化博士,因此她選擇念台大植病系,不過到了大三暑假,她讀到彼德聖吉寫的書《第五項修鍊》,對管理產生濃厚的興趣,又轉系考進交大管科研究所,畢業後則加入怡和創投服務。
老三劉岳修則對電子比較有興趣,念完淡江電機系後,因為原本身體就不好,但偏偏當兵抽籤又抽到海軍陸戰隊, 因此就拚命 K 書,最後考上台大電機研究所,畢業後申請服務四年的國防役,目前在園區內的一家 IC 設計公司上班。
劉英達說,其實三個小孩的個性都不太相同,老大從小就很樂天,也沒有很認真地念書,但他覺得書念得好壞是其次,只要小孩不為非做歹就好。因此後來他兒子順著自己意思念建築,雖然有時候為了交作業要畫圖畫到天亮,但還是樂在其中。
至於唯一的女兒劉亮君,從小就最得劉英達的疼愛,書也念得最好。劉亮君選擇台大植病系是因為興趣,後來會轉念交大管科所,則是現實的考量。劉英達說,雖然生物科技很有潛力,但台灣目前仍以電子業為主,女兒後來加入創投,所接觸的投資案也都是以電子業較多。
談到父母的管教方式,劉亮君說,「我的父母確實都很開明,很多父母都只要小孩專心讀書,雜七雜八的事情不要學,但我父親卻從小就教我們打橋牌、麻將,甚至打撞球,遇到節日還會讓小孩喝點酒,讓我們提前知道這些被視為不好的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他們不會想要去塑造我們的外在,而是盡量培養我們的能力,讓我們在面對大挫折時,也能泰然應付。」
劉亮君說,「其實,我父親在國中、高中時代就在外面偷偷打撞球,也沒有讓爺爺知道,所以我們現在在家裡就可以做這些禁忌的事,算是很幸運的。」現在三個小孩都各有工作,表現也都很傑出,劉英達講起來相當滿意。
劉英達說,他教育小孩的方式,其實與他父親對待他的方式沒什麼兩樣。劉英達出生於苗栗苑裡,父親經營一家雜貨店,從小就不太管他要讀什麼。劉英達成績很好,從台中一中的國中部直升高中部。
讀電子是為國家讀?──選擇交大電子為第一志願
當時大部分家長都希望小孩讀醫科,但劉英達對讀理工比較有興趣,他回憶那時父親有一個朋友還來說服他,「讀醫是為自己讀,讀電子是為國家讀」。這位父執輩會如此說,是因為當時一般觀念認為,當醫生可以開業賺錢,但是讀電子都要到公家機關做事,待遇也不好,就像早期工研院的待遇普遍比私人企業低。
不過,劉英達的父親並沒有要求他去念醫科,他也按照自己的興趣,在大學聯考前就選填交大電子為他的第一志願。當時交大電子在理工科的排名大約在第九或第十名,但他覺得交大電子聽起來讀的東西比較是和電子有關,沒有考慮太多就先填了,因此雖然後來成績可以考上台大電機、物理及化學等系,但他依然分發到交大電子。
「第一天到交大,看到這個前門可以看到後門的小學校,我差點沒有昏倒,非常後悔,讓我第一年時都不想念書,甚至還想重考。」劉英達是交大第三屆校友,當時全校只有電子、電物、控制及電信四個系,施振榮、簡明仁分別是高他兩屆及一屆的學長,他的同班同學中,有現在的資策會董事長黃河明及國碁電子董事長林家和。
剛到交大很失望──後來覺得交大學生很團結
劉英達說,後來他覺得學校的教授都很不錯,前後期的學長學弟都住在一起,感情非常好,於是他開始比較認真讀書。他強調,「交大畢業生後來比較團結,並且一起創業打拚,其實早期在學校就看得出來。」劉亮君也說,她讀台大與交大的感覺很不同,台大比較多元化,但交大校友向心力強,對她做創投很有幫助。不過,最近她也覺得,交大管理學院校友的聯繫要再加強,政大商學院顯然在這點就做得比較好。
回想自己的工作生涯,劉英達覺得自己相當幸運,就像自己念交大、進工研院,然後還幸運地在二十六年前參與工研院赴美國 RCA 的受訓計畫, 後來又加入聯電,這一切過程都是機緣,讓他的人生變得很有價值,也因為自己有這些經驗,因此他也不會要求小孩該往何處走。
人生充滿機緣──輪機系也與半導體扯上邊
劉英達還舉他熟悉的老朋友為例,四月才從台積電副總退休的黃彥群,其實人生的發展也是充滿機緣。「黃彥群是海洋大學輪機系畢業的,早期還當過船員跑過船,後來工研院缺廠務的人,黃彥群跑來應徵,並且還從工研院轉到台積電任職,做得也很不錯。可是,輪機系與半導體會扯上關係,誰想得到?」
劉英達說,因為黃彥群做得很好,後來像聯電的敖景山、黃建騰、倪敏鷗等做廠務的人,也都是黃彥群在海洋大學輪機系的學弟。「我們發現,搞廠務的人要精通十八般武藝,不管是水、電、工程等都要懂,很多跑過船的人都具備這種條件,因此最後他們也都幸運地進入這個發展快速的產業。」
如果問劉英達,未來哪些是具有發展潛力的明星產業?劉英達說,電子業仍然是台灣最有機會的產業,最主要原因是過去已培養了大量的人才,這種優勢在短期內不會消失,不過,電子業範圍很大,結合通訊及光電的產業最有發展機會。
不過,劉英達覺得,人生最重要的除了機緣外還有努力,因為當機會一來,有能力掌握機會的人才是最後贏家,這一點,是他在半導體業做了二十七年的經驗之談。